
红胶泥
家乡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大部分土地被厚厚的黄土覆盖着,还有部分地方裸露着红色的贫瘠的土地。每到天上下雨,道路泥泞不堪,这种红色的土地只要有一点点的水,便变得异常的湿滑,走过时经常被摔几个跟头。所以有时候非常反感这样的地方。可是有时候却对这样的地方是喜不胜收,恋恋不舍。

家乡有条小河沟,常年有水不断的流淌着,河沟里面长满了树,有婆娑的柳树,有挺拔的杨树,还有沧桑的大榆树,这跟西北荒凉的山脊形成了一道强烈的对比,倒是别有洞天,另据风味。兰格茵茵的马兰花到处盛开着,时不时窜出一只野兔、野鸡啥的,再或者就是鞠狸猫在树杈上窜来窜去,骚抱抱(一种鸟)配合着啄木鸟在树上左敲敲右敲敲,全然沉浸在自己的一方世界里。青蛙跃上春天的水岸,在盛开的狗尾巴花旁唱起生命的歌曲。这个时候才对这个地方产生了向往和喜欢,总是赶着自家的牛羊来到这个地方放飞自己的心情。一群玩伴无忧无虑地在草地上面打滚,还带了铁锹准备挖黄鼠。不过大家最爱玩的还是河沟里面被流水浸润的那块儿红胶泥巴。红胶泥巴在一个窝子里不容易挖,几个人一起去,一个拉住一个,最后一个探下身子去挖泥,给大家挖出好多的泥巴。每个人拿到一大块泥巴后,围坐在一块平滑的青石板旁边开始玩泥巴,嘴里还不停的喊着“一拌拌长”,然后重重得将泥巴摔在石板上,用手开始揉;然后又将泥拿起来嘴里喊道“两拌拌短”,再重重得将泥巴摔在石板上接着再揉。然后再将泥巴拿起来再喊“三拌拌拌得屎出来”,再然后又将泥巴重重地摔下去……循环往复,直到这块泥巴被揉捏的特别细润光滑。随后大家就会展开自己想象开始塑泥巴,一整天的时间,饿了有从家里带来的干粮和着山泉水胡乱的吃点,也不洗手,直接在身上拍几下就可以了,接着再玩。牛羊自由自在的在草地上吃草,大家也不用去管,只要看着不要跑进庄稼地就是了。一天的功夫,在大家的手里面就会出现鸡、鸭、鱼、屋子等等形象,不过大家最乐中捏的是红泥小火炉,大家捏得非常仔细,一个比一个有想法,一个比一个更加美观。估计经常在家里看到老人熬罐罐茶受到的启发吧,居然有人把罐罐茶也偷偷地带了出来。不过没有用茶叶,这东西太金贵,不敢往出拿,大家就地取材,山上有一种叫“地姣姣”的植物,看到大人把它采下来天热的时候泼成凉茶供大家喝,所以大家也采来地姣姣放到罐子里,从地上捡起牛粪放到小火炉里面生火,大家就这样你一罐,我一罐的熬茶喝。水喝多了尿自然多,一群孩子跑到青蛙跟前朝着青蛙使劲撒尿,哈哈,也不知道青蛙当时是咋想的!或者大家站上一排排脱下裤子使劲往天上尿,嘻嘻哈哈的比赛看谁尿的高。直到日落西山,牛儿都吃饱了,大家才各自散去骑在牛背上回家去了。

有时候大家玩兴不减,就偷偷地把泥巴带回家,偷偷地藏在草房子里,有空就玩。被大人发现后大声骂着然后用铁锹铲上全部扔掉。可是毛病不改过几天又搬来一堆。有时候搬来的泥巴还真能派上用场呢,拿出来给家里糊糊鸡窝狗窝啥的还是蛮好用的。孩子们经常也玩一种过家家的游戏,好多孩子在一起,装扮成集市的场景,这下手里面有泥活的孩子们可是神气了一把,搬来一堆的泥活作品摆在那里,俨然一个小商贩,大声地在那里叫卖着,一本正经的样子好似可笑。这个时候没有东西可买的孩子会从家里拿来各种农产品有洋葱、土豆、葵花等等来跟有东西卖的孩子进行交换。看着他们讨价还价的摸样俨然是西北大地上的一个微缩小集市的样子!孩子们在这种游戏下学会了沟通,学会了人生。

农村人平时没啥事,不像城里人今天这个节,明天那个节的。农村人一年就过几个中国传统节日,不过在过节的时候,自己捏泥巴时的手艺才能显露一番。过年的时候每家每户都要在院子里和大门口敬神,敬神用来插香的炉子就是我们用红胶泥捏的,然后用红纸一糊看着挺像回事,这个时候自己才感觉有一丝的自豪感。正月十五这天农村人都要和荞面,做荞面灯盏,所以大家聚在一起开始捏制自己的荞面灯盏,有的做得像麦垛,有的做得像水缸,不过像麦垛的多,然后用剪刀在上面剪出好多花芽来,听大人们说这就是麦子,剪得越多来年的收成就会越好,所以拿出自己平时做泥巴的水平使劲地剪……
等上了笼屉,坐在门槛上双手托着腮帮子,两眼望着冒热气的笼屉静等待自己的杰作出现。
当拿出笼屉时,迫不及待地凑上去,急忙伸手拿自己的荞面灯盏,被大人拍了一下,说不能拿要等晚上点完灯后才可以吃,随后只听大人们一番评论,我也无心关注他们说什么,自顾自地玩去了。晚上回到家已经是天黑时候,冲进家就往自己的灯盏旁边跑,被太奶奶拦住非要洗干净手才行,无奈只能马马虎虎地糊弄几下,结果老是被发现拉着我重新洗,洗完后顾不上擦手,甩开太奶奶就往灯盏旁边跑。灯盏已经被大人们灌上清油点起来,听大人说要等灯里面的油燃尽后才能吃,所以自己就老老实实地守在灯跟前看着灯里面的油燃尽,大人们又说灯芯凝结起来的结越大,来年的收成越好,于是自己又一盏一盏地进行比较,嘴里默默地念叨自己的最大,自己的最大,结果在等待中自己时常就睡着了,等醒来的时候,荞面灯盏已经灭掉了。拿起自己的荞面灯盏就吃,那种荞面的香甜和着清油的味道从舌尖润到了嗓子里,这种甜是对生活美好向往的甜,带着对这种甜的回味又一次进入了梦乡……

宋晓斌 笔名百德,宁夏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夏区教师诗词社社长。作品多次参加各类画展并获奖。在全国书画网络大赛中,作品《胡杨》获得全国网络绘画三等奖。《烟雨贺兰山》入展自治区美协举办的青年画展,《黄河颂》入展银川市抗战70周年。作品发表于《固原日报》、《共产党》杂志、《银川晚报》、时晴宁夏等媒体报纸各种新媒体中被广泛推荐。作者的诗词作品也被《夏风》,《朔方》等文学期刊和各种公众号以及今日头条,南京头条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