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生活网讯(李万全)11月15日中国诗歌之乡授牌仪式暨第七届中国三苏诗会开幕式在郏县举行。中国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河南省作家协会等单位领导、国内外60多位著名诗人暨郏县100多名诗歌作者参加了会议。郏县县委书记丁国浩、县长王景育等四大班子领导参加了会议。

郏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周设邑,秦置县。历代名人众多,有西汉谋圣张良、东汉名将铫期等。更有诗人王尚絅、仝轨、乃贤,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享有盛名。公元1101年苏轼去世,次年闰六月葬郏。郏县成为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归焉之地,构成了独具特色的郏县三苏文化,历史上即是中国诗歌文化的重要地标。
目前“一县、三地、四保、四乡”已经成为郏县的特色元素和标签符号。“一县”:即千年古县。“三地”:即全国知青文化发祥地、中国唐钧基地、“山儿西”烟基地。“四保”:即4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即三苏墓祠、郏县文庙、山陕会馆、临沣寨。“四乡”:即中国长寿之乡、书法之乡、红牛之乡、铁锅之乡。1955年,毛泽东主席亲自为郏县写下光辉批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三苏文化已深深根植在郏县这片广阔天地。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三苏文化,郏县每年清明节都组织群众性的祭拜三苏活动。2002年举办了纪念苏轼葬郏县900周年活动,2010年举办“三苏杯”全国诗歌大奖赛, 2012年组织了“鸿爪寻踪”东坡文化万里行活动,2013年至今连续举办七届中国三苏诗会。文脉贯通,历史传承,使郏县成为一片诗歌的沃土。当代又出现了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诗人蓝蓝,走出了高春林、老希等著名诗人。目前郏县千年文化再绽新枝,涌现出了新的诗人群、作家群,形成了独特的郏县文化现象,引起了文坛内外的广泛关注。
目前,郏县已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5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12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8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8人。从事文学创作的专业及作者队伍达到2000多人。郏县文化艺术组织团体遍布全县城乡,现有部分乡镇成立了作家协会分会,县一高、二高及乡镇中学设立有文学诗歌社团。每年举办诗歌征文及朗诵等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300多场次。

在当天的授牌仪式上,中国诗歌学会授予郏县“中国诗歌之乡”并授予郏县三苏园“中国诗歌创作基地”的称号。今天,诗歌在郏县大地上再放光彩,“中国诗歌之乡”花开郏县,再结硕果,我们再次开启诗歌更宏伟的新序章。
[责任编辑:齐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