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悟
作者:姚国安
从万世师表孔子说起,《论语》二十篇,黑格尔曾妄论,不过如此,难称为圣人,恐其未理解通篇所讲,不知夫子所言吾道一以贯之。
孔子之道,道德仁义。《老子》有文,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若得道,必有德。子曰:余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周易》中厚德载物,厚德方能载物。《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明德,皆发自内心,是谓擦亮内心如明镜。《孟子》讲:心之四端,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事有不成,反求诸己。是谓从自身反省,挖掘内心。禅宗神秀大师有语: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心之力》宏大至天地,细微至发梢。王阳明曾讲: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此可彰心志之伟力,无论做学问还是做事,须修正内心,立长远之志。
《华严经》讲: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颠倒妄想而不得亲证。其心量不可谓不宽广,众生,不止人类,连畜生都具有智慧,至于不能显现,皆因被光怪陆离的外在世界蒙蔽了原本如明镜的内心,以至于今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危矣。《了凡四训》中云谷禅师讲: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每当我们抱怨命运不公不平之时,是否可以反省一下自身。正如曾子所讲,吾日三省吾身,何来怨恨恼怒烦?
《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有外在的浮华,不过终将如南柯一梦而已。《六祖坛经》所言,一切福田,不离方寸。可见我们强大的内心可以创造世间一切万物。当我们沉迷于浮华的世界之时,我们更应该思索《周易》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余庆余殃,可见福祸之久远,正如佛家所讲因果。《尚书》之《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大多是危险的,而道心是微妙的,每当我们心中升起欲望的火,须用道心及时扑灭。中华传统,内圣外王,纵观历史几千年,内圣外王者,流芳千古,只欲外王,不修内心,则身败名裂,家破人亡者不计其数。
修习内心,中华传统文化是最好的营养,每一部经典都是积极向上的,都是与人为善的,都是刻骨铭心的真言。《春秋》微言大义,一字褒贬,岂不可畏?《左传》教诲: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义不昵,厚将崩。岂不可畏?
《道德经》之核心: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之处,无所不为。修心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就是积累,犹如做加法;为道日损,不过是每天都要反省,摒弃一切多余的欲望,最终做到如孔子所讲无欲则刚。正如《大学》中所讲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尽天理,格除繁杂物欲以正知正见,诚意正心,修身之要,如此方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事有本末,物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何谓道?《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也者,须臾不可离也,可离非道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道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知本方可逐末,正如德者为本,财者为末;修身为本,外王为末。老子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始于毫末。《诗经》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修身须谨慎,须臾不可离。
《礼记》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傲惰为败人之本,谦谨为长远之策。《周易》谦卦: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终也。乾卦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谦谨以行,何患之有?
当今时代,习近平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正所谓《华严经》所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坚持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践行毛泽东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中华伟大复兴梦,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须追本溯源,向古圣先贤们学习智慧,老祖宗留下的一切经典就是中华文化的根。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建设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我们有如此高尚伟大的文明,如此博大精深的智慧,如此海纳百川的胸怀,只要人人心中树起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一灯可除千年暗,一智可灭万年愚。不妄自菲薄,对国家未来有情怀,对社会发展有担当,对他人悲欢有责任,不计较鸡毛蒜皮之事,不怨天尤人,不一心只为私利,如习近平所讲"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则国强盛民富贵,天下太平,人间和乐。


简介:姚安国,山东省潍坊市临朐人,1984.10月。致力于研究国学经典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