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雪阳
河南某县,一位81岁的农村老汉,在11月5日早上5点多,跳进本村一个小水塘里自尽了。
该县义工水上救援队,当天11点多接到警讯后,赶到事发地,由于水塘杂物太多,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艰难搜索,终于将溺亡者打捞上来了。
和平年代里,社会安定团结,人们生活无忧,吃穿不愁。就连一些贫困户,各级政府部门都在努力地贯彻“两不愁,三保障"。可现实生活却一再将生命之殇,残酷地摆在面前,突如其来,让人扼腕。
面对交通、生产安全、地震、滑坡、泥石流等事故中,猝不及防的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凋零,让人深悟生命的脆弱与无常。可还有一种疼最让人揪心,那就是自杀。不管什么缘由的自杀,都是对自己生命极端不负责,也是宣告对至亲的一种恒久摧残。亲人或余悲,他人空叹息。
农村老年人自杀事件,不是一起两起了,作为弱势群体中的一员,不过是匆匆掩埋,引不起过多关注。
试想:那些饱经沧桑的老年人,他们一生中大好时光都在东奔西跑亲人或余悲,他人空叹息。农村老年人自杀事件,不是一起两起了,作为弱势群体中的一员,不过是匆匆掩埋,引不起过多关注。
试想:那些饱经沧桑的老年人,他们一生中大好时光都在东奔西跑,风餐露宿。从缺衣少食到富足安逸,大风大浪都扛过来了,却在迟暮之年,提前宣告剧终。
何也?笔者也是一位农村过来人,看过好多次这样凄惨的场景,我分析有以下几点:
一是因病所困,成了儿孙的累赘,不愿多连累子孙,选择了悄然离去。
二是为孝伤心,辛辛苦苦付出一生,到老来却亲情薄寡,看破了红尘,一死百了。
三是能力不足,岁数大了,心有余而力不足,凡事得靠别人,有时还得忍气吞声,一生的尊严荡然无存,遂愤而自圆。
农村的老年人年龄大了,已不能再打工挣钱,就是有丁点儿积蓄,也会坐吃山空。年轻的、身体好的都在外忙碌,守着沉寂空落落的乡村,他们慢慢地与这个时代脱钩,要不是国家每月给他们发一些养老金,恐怕他们的生活还会更艰难。
物质上的无忧并不能填补精神上的空虚,做为晚辈,应该常回家看看,带上爱人孩子,与长辈多沟通,从物质上、精神上给长辈以宽慰。父母栉风沐雨几十年,不容易。家庭向善,国家向上。逝者已去,警钟长鸣。祝愿这位老人安息和一路走好的同时,我们也要扪心问一下:今后在孝顺父母方面,还有多少工作要做?还有多少功课要补?蝼蚁尚且偷生,为人何不惜命。千万别让这样的悲剧再一次发生。
“找点空闲 找点时间 领着孩子 常回家看看 带上笑容 带上祝愿 陪同爱人 常回家看看......”耳边陡然响起一首熟悉的歌,伴随着悠扬的歌声,我的思绪穿过冬日的麦田,在故乡的村落里漫步。
“找点空闲 找点时间 领着孩子 常回家看看 带上笑容 带上祝愿 陪同爱人 常回家看看......”耳边陡然响起一首熟悉的歌,伴随着悠扬的歌声,我的思绪穿过冬日的麦田,在故乡的村落里漫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