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辈》
系列篇(一)
作者:梦锁清秋
题记:我们这一辈,是出生在二十世纪大跃进年代和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的人。我之所以写这些回忆录,是希望能给后生们一点生命的启迪。
(一)东北人的生活
我是山东人的后裔,父亲五十年代初闯关东来到东北的林海雪原,当上了一名林业工人,我是大山的女儿。从小耳濡目染的是山民的生活。
从我记事时起,家里背靠大山,住着木刻楞的木板房。由于东北冬天天气寒冷,每家屋里都挖有菜窖,储备一冬天吃的土豆?。外面菜园子里挖有一人多深的菜窖,里面储备过冬的大白菜和萝卜。元旦前后,气温下降到零下三十几度,窖里还需放一个火盆,防止蔬菜?冻坏了。
冬天的吃食就是萝卜、土豆大白菜老三样,有的人家自己生黄豆芽,做大豆腐和小豆腐,小豆腐就是把黄豆用水泡了,用磨磨碎与秋天晒干的萝卜樱一起在大铁锅里煮。我们是林业户口,吃国库粮的,大人每个月定量26斤,小孩子根据年龄,几斤或者十几斤不等。每个人每个月8斤白面粉,一斤大米,剩余的就是用玉米面、玉米?碴子、高粱米之类的找齐。每个人二两豆油。这点定量怎么够吃食的呢?大人们整天愁得唉声叹气,没办法,只有在晚间偷偷地去农村买玉米。人家不敢大白天的大张旗鼓地做买卖,怕被扣上投机倒把的大帽子。这就苦了买卖双方。
买回来的玉米怎么吃食呢?一部分人家烀玉米饼子、蒸窝窝头,蒸发糕。而大部分人家把玉米用石磨碾成碴子,用水泡了,掺合面瓜土豆一起用石磨磨成糊糊,用煎饼鏊子摊成煎饼吃,这叫粗粮细作。玉米面不够吃怎么办?把土豆磨成糊糊,蒸萝卜馅蒸饺。

一个人每个月供应那几两豆油,几两肉怎么够吃呢,勤劳的人家每年养一口大猪,冬天把黄豆夹皮粉碎,喂猪,黄豆秸秆垫猪窝御寒。
快过年了,每家开始杀猪,杀完猪,还要请左邻右舍的男主人来家里做客。前后院的邻居家每家送一碗杀猪菜。所谓的杀猪菜就是用血肠,五花肉片炖酸菜。关系好一点的,还要割上一条肉(大约四五斤不等)送给人家,这样,杀一口猪?除去头蹄下水,就能剩下半匹猪和猪板油,把猪板油炼了,放到坛子里,一年四季都有猪油吃。

冬天比较冷,老婆孩子热炕头,把炕烧得热乎乎的,女主人聚在一起,盘腿炕上做,一边纳鞋底,一边拉家常。或是打扑克。男孩子们在屋地上弹溜溜,扇pia叽,女孩子则是导布籽(用六块布缝制的口袋,里面装上粮食)欻噶啦哈(狍子,羊后腿骨)。

男人们可没有这福气,大雪泡天的要在齐腰深的树林里采伐放树,穿着棉大衣,戴着狗皮帽子,棉手闷子。啃着凉馒头。嘴里哈一口气都是白的,脚冻得像猫咬。

晚间睡大棚。喝上半斤老白干,呼呼大睡到天亮,周而复始从事着同样的劳作。半个月休大礼拜才回家一次。家里如同过年,把省下来的细粮拿出来吃食。每个月的工资老婆去开,家庭开销丈夫一概不过问,只管挣钱养家糊口。男人就是这样的有担当。

朗诵者简历:尹相秋 (网名梦锁清秋)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清秋之声》主编,黄土地编辑制作总监,《都市头条》编辑,中国互联网朗诵联盟会员;多家微刊平台实力派主播;能驾驭各种体裁的作品诵读;为微刊平台朗诵作品目前两千余首;配音秀达人;配音秀作品八百余首;温婉清冽的女神音,使作品锦上添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