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它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自 “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的生息繁衍中形成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素质的力量源泉之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国学,不仅仅是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先进文化,不仅仅是时尚文化;也不仅仅是自然国学,不仅仅是生命国学,不仅仅是公益国学;国学更是一种起源于原始太初而传承于历史现实的活着的正在继续的中正文明、和谐文化,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高度总结,是中华母亲的 乳汁,是中华儿女的血脉、精神和灵魂,是中国人信仰的天空和大地。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习近平总书记将传统文化当作独特战略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人类共有精神财富的坐标系中,指出其具有世界普遍文化意义,“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在其执政实践中更是自觉地把中华历史文化精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对接,在中国梦以及内政外交各个方面,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作“根”与“魂”。 国学,对于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学,可以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提高国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是国际上认可度较高的四大文明古国,形成了人类最早时期的文明。追溯中国历史,至今已有5000年文化积淀,文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经过了多种字体的演变,并由此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传承了下来。作为中华儿女,我们不仅要以中国传统文化引以自豪,而且要从中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和智慧,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先祖们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开辟疆土,创造了今天令世界瞩目的中国文化,身为华夏子孙尤为自豪。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从春秋末年至今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现代社会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中国古代文化精髓,使之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文化瑰宝中,人们尤为珍惜,从历史遗留下的宝贵财富中择取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用的信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符合现代化发展需求的部分融入到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去。
全球设立孔子学院,截止到2015年年底,据调查在乌兹别克斯坦、美国、英国、法国、韩国、俄罗斯等全球127个国家和地区陆续建立了476所孔子学院和851所中小学孔子课堂,且仍有70多个国家的200所大学都在积极申办孙子学院,由此可见中国汉语言文学及古代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齐聚巴黎,阐述了“如果人类想在21世纪活下去,就必须回顾2000年前,吸收孔夫子的智慧”。这一理论,顿时在全世界引起广大反响。全面地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珍贵性,保留、继承和弘扬中国最优秀的传统思想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们今天讲中国文化,那么,文化的基础是什么?我的定义是:言语、文字、思想(思维方式)、生活习俗,这四个要素的构成就是文化。至于政治、教育、军事、艺术、文学等等,那是后面的事。如照孔子当时的分科,它是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方面来概括人文文化。
中国晓得语言会变的,所以把几千年的文化,诸子百家等等,用两千多个字保留,后世读三千年五千年以上的书没有问题。你去看看英文,十几万字,英文也好,法文也好,德文也好,一百年以上的古文他都不懂,非专家不可,因为言语十年二十年变动很大了。
中国古人晓得言语一二十年就变动很大,因此把言语变成文字,我们现在叫它古文,其实不是古文。古人把文字变成个系统,一万年以后读了这个书,跟一万年以前的人交流对话,没有空间、时间的距离,这就是中国文字,这就是中国文化。
这些年来,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摆在重要的位置,出台了相关政策举措,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小学、初中统编教材增加了一定比例的古诗文等。2017年底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语文、美术、音乐、体育、历史等学科课程标准也都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重。如语文课标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专题,要求“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华文化发展的贡献”等,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内容包括《论语》《荀子》《老子》《孟子》等部分篇章。在“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除保留原有《论语》《孟子》《庄子》外,增加了《老子》《史记》等文化经典著作,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文,覆盖从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教育部还组织开展了丰富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如开展经典诵读、读本等优质资源建设,持续建设“中华经典资源库”,目前已完成1.2万分钟的诵写讲视频资源;持续举办“中国诗词大会”“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开展诵读、书法等“名家进校园”活动;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骨干教师和书法教师培训;长期支持文化典籍整理研究工作,全力保障《儒藏》工程顺利实施等。不少教育活动不只是在教育内部,也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的意见》(中办发〔2017〕5号)发布之后,教育部组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进行梳理,针对内容安排不够系统,活动开展比较注重外在形式、修身践行不够到位等问题,进行系统设计,于2019年3月印发了《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教材函〔2019〕4号),明确了教育内容系统化、教学实践长效化、支持保障制度化的工作目标;强调从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四个环节入手,推动育人环节的整体联动,涵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各个方面,力求系统完整,并强化实践体认;从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专项研究三个方面提供支持保障,推动地方和学校的有效实施;从注重文化工作者支持、家校联动、媒体宣传等方面入手,建立协调机制,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具体内容包括8个方面23个工作要点。如“研究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教材指导纲要”,结合学科特点,贴近学生实际,明确目标任务,分领域遴选经典篇目、曲目以及有代表性的活动项目,作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教材编修指南;“推动师范院校开设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明确要求,提高师范生中华文化素养”;“推动各地分层、分类、分科开展教师优秀传统文化专项培训,重点加强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教师培训,不断提升广大教师中华文化素养”;“引导鼓励具备条件的学校建设中华经典诵写讲基地,依托基地加强中华经典的研究阐释、教育传承和创新传播”;“在各级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中,根据各自功能定位,设立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项目”等。
“中华传统文化原典”包括建议中提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道德经》《易经》《盂兰盆经》《诗经》《礼记》等,目前,有些中小学以及有关高校部分文史专业已经进行了有关经典全文诵读、研读的实践探索。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国文化的复兴,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必定引领我们现代人走向幸福的道路,每个中华儿女都应学习传统文化。

清华大学中国国学经学研究院在北京揭牌,海内外60余位知名学者与300多位各界嘉宾一起见证。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是清华大学校级科研机构,研究院将以经学为主要科研方向。经学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门学问,可以说经是中国文化的源泉。经学在传统中国一直是思想与学术的核心,对国家、社会与个人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古人将视为“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正”的必由之路。
当代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指出:“如果对经学没有足够的了解,对儒学的了解也就不够,会影响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清华大学于国内高校率先成立经学研究院,不仅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也有利于我们更准确地研究历史、把握历史。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的成立,将是中国学术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盛事。此次清华大学开全国之先,建立经学研究院,以恢复经学作为第一步,进而引导中华传统文化全面走向复兴。
2018年6月,香港实业家冯燊均及夫人鲍俊萍向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1.5亿元人民币,创立“大成国学基金”,用于推动传统国学教育发展。在此基础上,清华大学设立了“大成国学人才奖励基金”,并成立中国首家经学研究院,为国学研究培养人才,为经学院提供有力支持。
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的成立,标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进一步落实,为国家民族在学术文化上返本归原奠定了坚实基础,清华国学院的精神格局也将得到延续和发展。
清华大学率先将经学恢复为一个独立的门类,象征对中华民族学术体系的正式回归。相信未来全国各大学将重新重视经学,让经学独立成科、成院。
清华大学文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彭刚强调,如今,不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有复兴传统文化的强烈诉求。清华大学作为中国顶尖学府,应当把握这一学术文化趋势,引领风气之先。

附:诵读经典的好处
1、记忆能力:特殊方法能使儿童轻松背诵大量经典,开发出儿童轻松而强大的记忆能力,很多孩子在接受读经3年左右,可以达到过目不忘,过耳不忘,一生学习轻松。
2、识字能力:读经1年的孩子可以轻松认得1000-2000汉字,三年左右的时间即可认过几乎所有汉字。
3、专注力:读经的过程就是修定力的过程,读经可以使我们专注力提高,教学实践证明:读经教有对多动症的孩子有神奇的疗效。
4、阅读能力:大量读诵经典会引发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兴趣,读经以后,读书会成为大部分孩子的最大乐趣,他们每年会自己阅读300-1000本书,拦都拦不住,家长再也不用为孩子不爱读书而烦恼了。
5、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大量读诵经典可以打通孩子脑子中的高速公路,读经的孩子可以轻松自学语文、数学、物理、英语等课程,一个月可以学习一般学校孩子两年的课程。
6、语文程度:常与经典为伍,应对自话文就像我们看小人书,轻松无比,亦可妙笔著美文。
7、外语能力:通过对外文经典的跟读,可以用原汁原味的英语背诵莎土比亚,从小培养的语感可以让孩子轻松学得一口流利的地道的英语;
8,德行的涵养:经典说的都是人生大道,读经的孩子受此感染,会在今后的生命中用圣贤的经典来要求自己,当然会温良敦厚、谦恭有礼。
9、语言表达能力:锻炼良好的口才,引经据典,出口成章,有条有理。
10、变化外貌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读经儿童气质自是不同。
11、提升身体素质:读经时心正身修, 使人气血通畅,能量充沛,心静神宁,阴阳平衡,常常读经,会使人的身体素质得到根本增强,祛病强身。
一一一一敏而好学国学机288元/台,为广大学子提供优捷的传统文化学习工具。欢迎各界人士垂询,欢迎代理。联系方式:152391765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