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钩沉)
蔡一鸣的诗路历程(三十八)
蔡一鸣在家乡又碰到刚从外回来的老战友、老朋友陈幼民。此前大约在1927年,两人同在西北军时,要南下,受阻,蔡一鸣写了诗《偕陈幼民南归适战事突起陇海道梗留滞中州感怀有作》,诗中有句:“莫话归程千万里,客心憔悴与君同。”这次陈幼民回家乡,蔡一鸣又写一诗《陈幼民自海上归诗以赠之》。
陈幼民究竟是何许人?笔者作了多方调查,也只能窥其一斑而已。据《农工党浙江简史》(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版)载:“陈幼民(1895~1942),又名一民、大可,浙江永嘉(注:今温州)人。1914年考入杭州警官学堂。毕业后在省城杭州供职,结识了同乡郑恻尘等革命人士。曾任浙江省商民部祕书。1927年,郑恻尘牺牲,陈幼民亦遭通缉,遂隐居乐清大荊山区,祕密开展活动,在永嘉(注:现温州)、乐清等地上层知识分子中有一定影响。1930年,经蔡一鸣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后辗转江苏谋职,于1936年任江苏省泰县县长。1937年冬,回归故里推动抗日救亡运动。”至于陈幼民后来怎么样,此简史中未加详述。在卢礼阳旧藏抄件中讲到:“陈幼民,系军人,死于抗战时。”卢礼阳,永康人,是温州民国史学者,《温州文献丛书》整理出版委员会专职编缉,市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陈幼民牺牲后,民国时期的梅雨清作了一副《挽陈幼民》的对联,对联称:“值晦明绝续之时,道义在肩,每欲此身当大事;是平生久要之友,人天分手,安能以泪抵交情。”
梅冷生(1895~1976),名雨清,字冷生,以字行。永嘉城区(今温州鹿城区)人。民国初年毕业于浙江法政专科学堂。博学,善诗文。1920年在温州创办《瓯海潮》周报,同年5月,与王毓英、夏承焘、陈仲陶等组织文学团体“慎社”,先后刊出文、诗、词录4册,后入瓯海道尹吴兴林鹍翔学词。次年在林的支持下,重修积谷山下东山书院内谢康乐祠并在山腰添建一间楼房,作为温州词人祠堂。同时创立词学团体瓯社,刊出《瓯社词钞》两集。1935年春,协助浙江永嘉(温州)征辑乡先哲遗著,继又参与发起补刻光绪《永嘉县志》。1936年冬走陕西,后返浙。抗战中,于1941年2月任温属籀园图书馆长,并先后兼任多所中学国文教师。抗战胜利后,继任图书馆长,曾为松台山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撰写碑文。毕生从事图书馆工作,1924年征得图书900册藏书,次年征得一批家藏图书,后又参与接收温州乡先贤遗著抄刻本400余部,还先后接受周守良等人的大批赠书。日军对温州轰炸,侵占期间,数度将善本图书运往郭溪、高楼等山区保护。解放后,先后接受家藏书数以万册,还从土改队,造纸厂,废品收购站搜罗到大批珍贵古籍,使温州图书馆古籍总数达14万册。在古稀之年,积数年之功,辑成《馆藏古书目录》10大本,同时编成《温州地方史资料》。1976年7月谢世。
《夏承焘日记》,自1922年3月到1935年2月,有多条记载陈幼民和梅冷生之事。夏承焘(1900~1986)温州人,是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一代词宗”、“词学宗师”。
由此可见,梅冷生、陈幼民、陈仲陶、夏承焘等人皆为密友,而蔡一鸣当然也是这批温州文人过从密切的友人。
蔡一鸣在赠陈幼民诗中写道:“逢人争问陈惊座,几见秋风起故园。此日孤帆归海上,当年并马忆中原。能诗已觉今生误,作吏无妨百里尊。往事茫茫谁会得,恩仇莫话话寒喧。”所谓“陈惊座”,出自《汉书·游侠列传》:陈遵,字孟公,“所到,衣冠怀之,唯恐在后,时列侯有与遵同姓字者,每至入门,曰陈孟公坐中莫不震动,既至而非,因号其人曰陈惊座云。”后用于借指名震于时的名士。在蔡一鸣眼中,陈幼民就是这样一位名士,一位好朋友,好战友。
2019.11.13.夜
简介:古梁,原名邬浩良。民间文史学者,现任中华明招文化学术委员会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