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诗歌创作中的节奏问题
文/古越
今天拿出点时间,提醒大家在掌握仿古体新诗基本格式和创作精神后,应当注意增加或者叫融入诗歌的普遍适用的知识!
比如说节奏问题,很多人不太注意这点!以为诗歌字数够了,用词文雅,押上韵就可以了!但仅仅这些还做不到我们要求的琅琅上口!
诗,像音乐一样,节奏也很重要。一首乐曲用4/4,2/4,3/4拍等,表现的内容(情绪)是不同的。诗歌也是如此。诗歌讲究音步(foot)。一般由两音或三音构成音步,再由若干音步构成诗行。
在西洋诗中,最早重视这个学问的是从希腊诗开始的。一般一个长音加一个或两个短音,成为一个节奏单位,叫音步。由希腊诗衍生发展成后来的近代英国诗,法国诗,有了"淹波律“,阿那贝律“等等。拜伦,莎翁的原文诗都遵循这样的“步律“规则,因而才成为琅琅上口的经典!当然步律只是其成为经典的要素之一。其思想性、艺术性也都是重要的成功要因。
在汉语环境中,节奏也同样遵循其基本规律。
依中文特点,一声母拼一韵母构成一个单音。古代汉语中词多由单音字承担。现代汉语中词则可由多个单音字组合而成。比如,古汉语中一个"喜“字,在现代汉语,则用“喜欢“,“愉快"来表现。如单用愉或快一字,则不成词意!

两个单音字构成一个独立意义的双声词,这是现代汉语区别于古汉语的重要特征之一。它的原因在于,近现代的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日本成为汉字文化圈向西方文化学习,最先发达起来的国家。文化交流出现从日本回流中国的现象。受日本汉语的影响,现代汉语许多字意已与古汉语意思产生不同,发生转变。而且许多现代语汇,从西洋文化中产生,经日语为桥梁传入近代中囯。如革命、科学、民主…,许多人不知道,这些都是汉语的外来语!日语中很多概念用两个汉字组合起来表现,因此现代汉语也出现了不少双声新词汇。古来中国诗词就有“马蹄韵"之理论,即两字一组平仄交替排列组合的形式。当时诗的双音字,有单纯名词的,也多有动宾、形名词组。而现代汉语中,“马蹄韵"依然有效,但诗歌内容表现还是产生了区别。在马蹄韵中,双声单词代替了双音词组。从这个微妙的观察点,我们能够区分出那些七律五绝等是古人所作,还是今人仿制。
说来说去,归根到底还是要说的是,在诗歌创作中要注意诗歌节奏的安排这个问题。
比如仿古体新诗创作中,上片或中片出现七言句式,是2-2-1-2的节奏好,还是2-3-2的节奏好?甚至是3-2-2好?大家都要用心揣摩,反复吟诵推敲,以求最佳效果。我看我们有的诗友作品,下片(长短句)部分用2-2-2的节奏形式,读来总觉得直硬!不是说这个节奏形式不能用,而联系该诗上下文,节奏有脱节的感觉。还有的在结尾用3-3-4的形式,还用了两句,显得拖拉得很,读来让人喘不过气!一一不要为了追求形式,破坏诗的韵律美,这是我提醒的核心意旨。
以上一点个人感想,仅供大家参考。有不足谬误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本文根据本人在诗歌学院的即兴讲评整理,感谢凤鸣之等诸诗友的后期贡献)

【作者简介】张弘:笔名古越,号雪国飞鸿,现任职于吉林政府部门,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海归诗人、吉林省创新人才研究会会员、《诗刊》子曰诗社、雪柳诗社等文学团体成员。旅日十余年,世界名校硕士毕业,历练日本、香港多家国际著名汽车公司,曾取得多项中外发明专利。2009年以海外高层次人才身份引进回国从政,是国家科技部科技外交官驻外后备干部、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入选者、吉林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客座教授。现担任区侨联副主席、政协委员等多项社会职务。近年在国内报刊、电台、网络软媒体等平台上发表多篇作品,部分获奖,并有作品录入《中国青年诗选》、《世纪诗典•中国优秀诗歌精品集》和《中国当代爱情诗典》等诗歌集选中。2016年出版雪柳诗丛个人专辑《古越风华》。首倡当代中国诗歌改革新风,创新制作继承古典诗词并融合现代自由体诗风的仿古体新诗,创建先锋诗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