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已值十月,秋风如调皮的孩子,阡陌小巷,街道路旁,树木草丛,城乡川塬,都有它跑过的身影。有幸,它的同伴一一霜,还没有正式起床,不然天地之间只有寥廓江天万里霜了。
今天晴天。正午,太阳毫不吝啬自已的光芒,迫不及待地把热送到了久违的大地。这种热入秋少见,近几日难得。送完人情,正思量穿多的衣服应该咋办,忽然有人拍我肩膀,秀才来了,还不去池塘看看荷,给我们的平台写篇文章?!老朋友久未相见,各自关怀问暖问寒几句,便一同走向有荷生长的地方……
我之爱荷,有几个朋友最为清楚,有时夏观,有时秋看,非为作画,是睹荷如坐禅的佛性在里面!荷是一种寄托,并不仅限于周敦颐的《爱莲说》。
荷是一种很古老的植物,非水无以成活,缺泥不能肥壮快乐。我的出生地在北方,广袤的北方,以缺水和丘陵著名。原来,知荷者大多是出差到过南方的人,或是画工读书人,间有去过寺庙的香客。荷在人们的梦呓里清香,在画布上生色,抑或在寺庙的宝座下安然,更不知它的根是一种清爽含纤维极高的食材。
南方人自小见荷知荷嗜荷,六月是最好的季节,所以又叫本月为荷月。六月是夏季最为闷热的,莲叶接天,荷花映月。放眼湖泽,一片翠绿,叶亭如盖,置立水边,人荷互慰,荷似淑女洁妇,谁怎忍心冒然折摘挠犯?
深嗅一口,清香便会扑鼻而来。其香之淡,可略化闷热;其香之特,可涤尘净心;其香之沉,可稳思明目。
北方有荷,则是人们普遍生活改善,城镇重视绿化美化的近二三十年。北方的荷因气候关系,最为生动是七月。远观,周围山势突兀,有时百草艰难生长。荷点其中,众山相拱,呈形如画,十分好看。近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它们蓬勃在少雨的天地间,长成了北方人心里的怜悯与可爱。
如果你有幸此时莅临西北,千万别因自幼见过而推脱赏荷。它凛冽干练,生于水中而不拖泥带水。它体态盈灵,风从远处吹来,叶在水中抚拨,花在枝上摇动,蜻蜓蝴蝶蜜蜂或飞或停,似去还来!这韵致在少风的南方很难遇见。
这次正适秋季赏荷,花已全谢,叶基本枯萎。偌大的水塘,风掀波纹,在枯荷的丛溪里打转。同行的朋友问我,你是不是又触景生情,有点伤悲了?我摇了摇头。
荣枯是生命的轮回,道法自然,谁能更改?荷的现在,怎不是你我要走去的将来?岁月终究会把每一种生命递接的光鲜悲壮。光鲜的是过去,悲壮的是未来。但只要是生命,都得面对,谁能安然地置于其外呢?
枯荷更有神韵,有的似读经的僧人;有的如斋戒坐禅的和尚;有的象敲渔持钵的沙家;有的形为一樽秉烛涅槃的高僧。
静观天地,有哪一种植物死亡后,还能如此令人心旌摇荡,把它和佛国普陀相提并论?有哪一种植物老身临水,死后如生,让人回想无穷?!没有吧,如果有,那就是作者的孤陋寡闻了。
朋友过来又问,秀才,走,转转去,傻想啥呢?我顺口说,见佛了。他哈哈大笑,哥呀,你发烧没?……
我衷情荷花,还因古典文学和佛教文化的熏陶感染。启蒙受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少诵《诗经》“山有扶苏,隰有荷花”。中学时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因其生动,倒背如流。南朝民歌《西洲曲》“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唐刘商“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工作深读《红楼梦》等名著,荷是入心摄魂的最美字眼。
青年时代热心丹青!常翻中国美术史,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八大山人(朱耷)的《荷石水禽图》,虚疏淡泊,冷逸逼人。若没他叠岩起伏的人生,怎会在一页柔柔的宣纸上,吐出墨香,画出荷魂,跨古越今,瑰丽璀璨!
这时的荷花,在中国文学艺术者的心灵里,长成了承载中国厚重历史的文化基因。
佛学更是视荷花为圣洁的象征。《妙法莲花经》,卷名冠莲花,足见其已成佛教图腾的意象。“西方三圣”之首阿弥陀佛坐在莲花台上,观音塑像坐在莲花上,一手持一只净瓶,一手执一朵白莲,是说观音怀着一颗菩萨慈悲之心!佛经把佛国称为“莲界”,寺庙称“莲舍”,袈裟叫“莲服”,双手合十行法称“莲花合掌”,手中念珠用莲子做成。
佛即是莲,莲即是佛!荷与莲不就是因佛沾光的同一种植物!
深秋,不知不觉,夕阳余辉洒满荷身!荷披袈裟,形态安祥。此时观荷,别有滋味。
如果有来生,最想活成一朵荷花。不为懂得,只为慈悲。
如果有来生,最想老境涅槃成深秋的一株枯荷。听风从北方吹来,看云从山岭飞过。与岁月相守,同孤鹜齐飞。
如果有来生,最愿是一片荷叶,接圣露晶莹,嗅清草花香。仰流天的云,抚水面的纹。携蜻蜓跳水袖之舞,听蛐蛐鸣颂锦绣华乐。
如果有来生,愿:生不摇曳妩媚,死不惋惜流泪。春风中临世,夏雨里生动,秋月中静独,冬雪里坐禅。
如果有来生,愿为荷塘的一池秋水,瘦了自己,丰满了灵魂!不思过去,不贪未来。活在当下,修在今日。你安我好,便是晴天。

作者简介
杨进荣,会宁县刘家寨子乡人。本科学历。中学时代起在巜中学语文报》《诗歌报》《散文林》巜诗人》《驼铃》巜白银晚报》《白银文艺》等报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游记多篇。现供职央企,从事文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