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王进:
天天在生命禁区拼命的济南汉子
李兴正

一个普通工人能坐到党的十九大代表席上,能走进全国劳模的聚光灯下,能登上“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的颁奖台——这是怎样的传奇,又是何等的豪迈?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带电作业班副班长王进,就是这样一个豪迈传奇。
对大多数人来说十分陌生的“带电作业”,就指在不停电的情况下检修高压输电线路。王进干的就是这个活。这种作业的价值是什么?“每次带电作业能减少的负荷损失,相当于整个济南市的居民用电量,或相当于10多家大型工矿企业的用电量。”王进瞪大眼睛对记者说。
大负荷、高电压也意味着带电作业的高难度、高风险。王进所面对的都是500千伏及以上的线路,超高压线路大都在偏远的野外,而酷暑盛夏和寒冬腊月时,社会用电量激增,线路出现故障的概率最大。这种作业所处的恶劣工作环境,不知让多少想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望而却步”。“带电作业时,我要爬上至少30米高的铁塔,以最快速度进入电场,以规定的技术动作完成近半小时的任务。除了要克服恐高晕眩、塔上大体力劳动所带来的身体不适,最要克服的是身体与线路接触的一瞬间所产生的十几公分长的电弧带来的恐惧心理。”王进说,每次带电作业都是生与死的较量。
21年前,王进刚进公司培训时,看到有的员工爬到塔的一半就吓哭了,心里很紧张。轮着他第一次带电作业时,“心里哆嗦成个蛋”。王进回忆说,当时,他顺着铁塔往上爬,听着嗡嗡的电晕声头皮都发麻。他在进电场的一瞬间,手跟导线瞬间产生的电弧,还有电弧发出的巨大声响,都让他感觉更加害怕,下意识地想放弃。最后,他还是牙一咬、心一横,一把抓住高压线迅速进入电场,才成功实现等电位,顺利地给“第一次”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2008年夏天的一次作业给王进留下的印象太深了。当时,巡线员发现500千伏辛聊线有一处导线破损。本来天气就很热,这条线路所带负荷又特别大,如不及时处理会使导线破损更严重。按规定,断股超过25%必须切断电源重接压接导线,而这样做会对整个城市用电产生严重影响。公司决定带电处理后,王进主动请缨,冒着高温爬上50多米高的铁塔。当时,铁塔测量温度已达60度。他一进电场就突然一阵眩晕,四肢无力,出现中暑反应。此刻,他已进入电场,赶紧摆手让工友从地面传递上两瓶水,用嘴咬开瓶盖,咕咚咕咚喝了几大口,咬紧牙关一步步完成了操作。下塔后,体力已严重透支,肌肉痉挛,立刻被工友们搀扶着将紧贴其阻燃内衣的衣服拽了下来。
另一次极端险情发生在2006年9月份。当时,王进和工友通过测温发现500千伏邹川线引流板过热。在带电作业处理时,其隔着屏蔽服的身体不小心碰到了导线的发热部分,瞬间,整个人自然地弹了一下。忆及当时情形,至今仍心有余悸的王进告诉记者:“那时我真正体会到碰触200度的铝导线要比碰触100度的水,恐怖得太多啦。”

银东直流输电线路是世界首条±660千伏电压等级输电线路工程,占我省总负荷的近十分之一,被称为“不能停电的线路”。这条线路在世界上首次采用了±660千伏电压等级新技术,国内外均无可借鉴的带电作业标准及经验,各项技术指标均属空白。作为一名老带电作业工人,丰富的带电作业经验使王进很快制定出项目实施方案。经过王进团队的共同努力,该线路带电作业安全距离、安全防护指标及措施最终确定。 他们还编制完成了首个《±66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导则》,提出了适用于海拔2000米及以下地区±66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的带电检修技术标准,规定了技术要求、作业注意事项、作业工具的试验、运输和保管;经过30多次反复试验,最终定型的金属工具定型,成功通过了国家特高压实验室的大负荷试验;他们研制的带电作业屏蔽服、电位转移棒、四线吊钩、耐张前卡、耐张后卡、绝缘拉杆、液压丝杠,也都填补了技术空白。其团队研发的带电作业成果已在±660千伏银东线途经的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山东五省区推广应用,得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雷清泉的高度评价。“银东直流带电作业方法和工器具”这一创新成果,也把王进推向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领奖台。
2011年10月17日,线路巡检员发现±660千伏银东线2012号塔导线线夹螺栓处开口销脱落,需立即开展带电作业。56米的高空、660千伏高压、400多万的负荷贴身而过……这些让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在不到1个小时的时间里,王进就成功完成了!比起停电检修,此次带电作业为社会节省电量1000万度,避免经济损失500多万元。
屈指一算,王进工作21年来已带电作业达400次之多,其不停电检修输电大通道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根本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400次勇闯“生命禁区”。王进所成就的不仅仅是他自己的骄傲和荣光,更是齐鲁大地无数坚持匠心、技能高超的新时代产业工人的路标。他是这么说的:“我成长和工作在一个有发展、有价值的企业,一个对社会对人民对国家有贡献的企业。虽然我一个人的能力和价值都太小,但我身后光奋战在保电供电一线的电网职工就有100多万。只要我们人人都刻苦钻研、努力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就一定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用劳动托起中国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