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徽 城 一 日
文/方建梁 诵/梦锁清秋
说到“徽州”的府治,我想,大部分的“老徽州”第一时间想到的应该是歙县的徽城镇而非“黄山市”市府所在的屯溪。本来嘛,从唐代设歙州奠定“一府六县”的建制、到宋代改歙州为徽州的近一千年来,无论辖属如何变化,只要提到“徽州府”,指的就是它。可自打成立黄山市、并莫名其妙地将原归歙县管辖的岩寺单独划出设“徽州区”,徽城镇的历史文化地位就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可能是对这种区划的不满与抗争吧,歙县人在老城区内建起了一座“徽州古城”,在作为旅游景区对外开放的同时,不动声色地强调了自己徽州府治的宗主身份。我久有重访徽城之意,正好小弟也有此夙愿,一拍即合,两家人结伴于秋日的清晨,上了去往歙县的大巴。

说起来,除了自己生活着的祁门,对黄山市其他各县城的熟悉程度就数歙县了,因为,这里曾经住有我们的亲戚。此事说来话长:听父母说,小舅在合肥师范学院读书时,结识了在徽州师范就读、多才多艺的舅妈。1965年,他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江西工作。两人的距离虽然拉开了,但感情日增,经过马拉松式的恋爱,最终结为夫妇。当然,对在歙县渔梁小学教书的舅妈来说,独自撑起一个家的日子是艰辛的。她身体不大好,既要忙于教学,又要养育子女,虽有我外婆帮忙照料,仍身心俱疲。由于我父母在汽车运输部门工作,有交通上的便利,所以时常会托便车带些柴火、木炭等送去。走动得多了,我们对歙县县城也就渐渐熟悉起来。

舅妈最终还是调去了舅舅所在的萍乡。为什么舅舅自己不调回来呢?这里自有在当时难以言说的苦衷:我外公在双目失明之前(1941年)的抗战时期,当过几年“伪保长”,在讲究“家庭出身”的年代,这种档案上的东西是个人进步的一大障碍。而舅舅在江西那边,因工作勤恳,为人谦和,关爱学生,书教得好,深得学生喜爱和家长们的尊重,领导上对他也很信任。经反复权衡作出这样的决定,是为今后着想的无奈之举(事实证明,这一选择是正确的。舅舅从普通教师到萍乡一中的教导主任、校长,最后在萍乡电大校长的岗位上退休)。当1977年他们扶老携幼(舅妈是独女,有一年迈的父亲随同)、背井离乡举家迁往江西后,我们也随之中断了与徽城的来往。只是想不到,这一别,竟长达四十多年,期间虽多次乘车从它身边经过,可硬是一次也没进过城。

我们自信地以为,凭着过去的印象,这次探访应该轻车熟路。可不想到了新建的古城墙外,我们竟然摸不到北。沿着城墙边的陶行知公园走过去,见一座城门内树有“徽园”牌坊,以为就是过去的老街进口,犹犹豫豫地进去以后,才发觉不对,因为过去只要一入城门,便能看见“许国牌坊”的身影,而在这里转了半天,只看见挂有“源远流长”匾额的仿古飞檐楼阁和其对面的九龙壁照。走走停停,直到看到横跨在街心、书有“大学士”三个大字的八脚牌楼,这才回过神来。我们在牌坊附近的“徽州府衙”景点内游览了一圈后走入“中和街”,街两边的房屋经过整饰,突出了徽派风格,和祁门的“东街里历史文化街区”一样,面目虽新,旧貌可辩。只是街两旁林立的店铺大多为服装店,少了些以往那种熙攘的市井气氛。老街尽头的上坡路面唤醒了我们对歙县老城的记忆,彻底消除了先前的惶惑。往左折进“斗山街”曲巷寻幽一番后,我们便急着赶往这次故地重游的主要目的地——渔梁。

走在渔梁那用鹅卵石铺就的老街上,顿感久别重逢的亲切。我们不敢断言它还是原来的模样。几十年的光阴,任何地方都没有不变的道理。像它东端的观景台和西头忠护庙前石板铺成的坝场以及江边的仿古式凉亭,显然是后建的。但这并未有损于它的古镇风貌。建于溪流上的廊式“狮子桥”及石栏、街两旁老屋门前的条石台阶、屋顶上的纵列式沟瓦、酱黄色的木板阁楼和布满灰黑色斑痕的高墙,无不散发着岁月沧桑的气息。间隔其中的几幢老宅,在石质门框的上方和挑起的飞檐下面,用精美的砖雕图案宣示着徽派古建的庄重和恢弘。无论是主街还是那些通往河边的窄巷,都不见有现代样式的建筑刺眼地挑逗着古镇的和谐和统一。镇上的居民视游客的喧嚷于无睹,坐在街边的人,或捧碗低头吃饭,或恬淡地与邻居聊天,或默默地整理着放在条板上待售的土特产。曾经的豆腐坊、早点店、杂货铺不见了,整条街似乎比过去更为安详、静谧。

不过,最吸引我们的,当属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渔梁坝了。让我在此重复渔梁坝的历史和人文价值是不明智的,我也无描述其自然美景的笔力。站在它的坝顶,面对上游平静如湖的一江秋水,再看看坝下因今年的干旱而被沙滩挤兑得失去气势的河流以及拥立滩头、傲骨嶙峋的礁石,我和弟弟不由感慨不已。我说,只有它容颜未改,让我们认得出,而我们已经老去;弟弟说,他想起了当年年约六、七岁的大表弟为了帮舅妈分担家务,挑着一对装满河水的小铁桶,吃力地踏着石阶一步一步往上走的情景。聊着聊着,我不小心将舅妈曾想把她的一个学生介绍给我的往事捅了出来,招来老妻的反讥:真要是成了,就省了我跟你受罪一辈子。

渔梁坝景区大门旁的“长青中学”应该是建在渔梁小学的旧址上的,我们没有作过多的停留,因为我们清楚,随着时光的流逝,想都找回当年的影像是不可能的。事实也是如此,当我们回到县城中心的太平桥头,虽然桥头两边的绿化带绿树成荫,景色宜人,但在我们看来,已是面目全非。过去,开往屯溪的车辆必从太平桥上过,老歙县车站就在离桥头不远的这一块。现在,不仅这里成了繁华的闹市,桥对面的“太白楼”也不见了踪影,使我们游兴大减,匆匆结束了此趟的怀旧之旅。
怀旧,是“阅尽人间春色”并安于现状的沉沦,是人在步入晚年后对社会飞速发展的一种戒惧和排斥。只是回望曾经的步履,表明自己还没有彻底老去。于是,“我也喜欢将暮未暮的人生,在这时候,所有的故事都已成型,而结局尚未来临。我微笑地再作一次回首,寻找那颗曾彷徨凄楚的心”(席慕蓉:《暮歌》)。

【作者简介】
方建梁(网名:空谷樵夫),男,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人。“老三届”初中毕业,下放知青,体制改革的企业下岗工人。退休后开始学写散文,有习作被《茶周刊》、《黄山日报》及本县的《时尚祁门》、《今日祁门》采用。

朗诵者简历:尹相秋 (网名梦锁清秋)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清秋之声》主编,黄土地编辑制作总监,《都市头条》编辑,中国互联网朗诵联盟会员;多家微刊平台实力派主播;能驾驭各种体裁的作品诵读;为微刊平台朗诵作品目前一千八百余首;配音秀达人;配音秀作品八百余首;温婉清冽的女神音,使作品锦上添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