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亲的月饼
文/续俊林(西安)
中秋节快到了,每逢此时便想起了母亲的月饼。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的日常生活用品都是凭票供应。中秋节这天一大早,母亲便拿着平日省吃俭用攒下的油票和副食(糖)票去食杂店买来清油、鸡蛋、白糖、芝麻等食材,准备做月饼。
吃过午饭顾不得片刻休息,母亲便开始动手了。只见她“称”出了一大碗白面倒入盆中,从碗柜取出攒了很久的半小碗猪油放入面粉里,又拿起油瓶小心翼翼地倒出一些清油,然后欲倒又止、欲止又倒……甚是吝啬。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物资匮乏,每人凭油票仅月供四两油,用钱也买不来的,何况母亲从来也不曾舍得用油“和面”的,自然是“吝啬”了,不过打鸡蛋时倒没怎么犹豫。

月饼馅儿分甜咸两种,甜馅儿里加了核桃仁、花生、青红丝白糖;咸味儿是芝麻、油渣拌油面五香的。只见她娴熟地把馅儿包进擀好的皮儿里捏好捏紧拍成扁圆,再放进借来的刻有图案花纹的模子里用力一压,一块块带着图案和花棱边的月饼便成型了。最后母亲还要再做一个一定要全家分着吃的象征团圆的大月饼。它的制作过程至今给我留下了一种难以忘怀的神圣感。她先在擀好的面上摊上厚厚的馅料,再将另一片面合在一起,用拇指和食指熟练地滚出一圈花边,再用双手箍着边沿轻轻转圆。大月饼有了花边很是华丽,像一轮月亮。但还不是母亲心中的月亮,她用巧手又捏出了桂树(少了嫦娥)和玉兔的花样粘在上面,装点上色彩和芫荽叶子,只见一轮月亮生动地呈现在眼前。母亲一边端详一边不经意擦擦额上的汗,抿嘴微笑地欣赏着自己的杰作。我自始至终前后跟着母亲转,直到她将月饼放进鏊锅里。
守在炉火旁,柔和的火光映照着母亲略显兴奋的脸庞。不一会儿,锅中便散发出阵阵香味,那焦香味愈散愈浓……,几经翻转烘烤,一个个焦黄的月饼出锅了。黄灿灿地摊在面板上。直到最后随着那个镶有“明月图”的大月饼出锅,从此,母亲的辛劳和满满的母爱倾注于中秋的大月饼,便深深地印在心中,使我终生难忘。

一下午的劳作成果终于可以在晚饭时分享了。母亲端出月饼笸箩,先要切分的自然是“明月图”了,她用切刀来回比划着,能看出是在费心思如何保留大月饼上的桂树玉兔的完整,却怎么也不能两全。最终保住了玉兔的囫囵,遗憾地切断了桂树的枝干。我在家排行最小,玉兔部位自然归我。手捧着酥香的月饼,第一口断不能咬到“玉兔”的!随着酥香味儿的咀嚼,渐渐逼近了“玉兔”的尾巴、腿、身子、头,直至蚕食全部。此时竟莫名产生一丝怜惜,精美的玉兔没了?惆怅之中也模糊淡忘了月饼的香甜……
童年的记忆是回味人生的起点。许多年过去了,如今中秋时超市里琳琅满目的货架上尽管有各种高档品牌的月饼,却让我难有兴趣多看一眼。总有一种情愫在心中挥之不去,就是那幅中秋的“明月图”——印在我灵魂深处的母亲的月饼。
2018.中秋节前夕(初稿)
2019.11.10.改电子稿

作者简介: 续俊林,石油国企退休。兴趣广泛,自幼喜欢文学阅读, 诗词习作,乐器把玩。 闲暇愉悦心情,丰富退休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