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陕西的韩城市,活跃着这四名编外“记者",他们都己退居二线,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利用业余空闲时间,上山下乡,走门串户,深入基层,写文章,拍照片,挖掘韩城历史,开发红叶旅游,布展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型宣传展,再为韩城的发展鼓与呼,受到韩原几十万人民的赞美。特发小文,以表欣慰。
宁永泉
从年青到退二线,坚持宣传不间断。
通讯干事二十年,韩城办报他承担。
社长总编好多年,写稿拍照样样全。
挖掘古城古村落,开发红叶盘龙山。
每年去趟石猴山,写成文章拍照片。
网络报纸做宣传,百姓看后点与赞。
写了文章几千篇,记忆初心不简单。
我写标题大家看,当旗袍遇状元府。
古村古韵堡安村,雪与古建的和谐。
韩城古城摆摊人,古今文气寨中藏。
就在西庄的柳村,状元府里说王杰。
吕庄川道走尽头,适合隐居温泉村。
社火之王抬神楼,用心去仰视国宝。
元代建筑摄影册,不到两月就出书。

高小平
高小平很乐观,
宣传部退二钱。
处事为人典范,
生活节约勤俭。
外宣办干多年,
写文章几百篇。
上通下联实干,
重大事件发布。
座阵指挥把关,
实事求是发稿。
从不缩小扩大,
火灾就是火灾。
矿难就是矿难,
一字一稿认真。
重大事发通稿
不给领导添乱。
一带一路宣传,
起草学习方案。
办国际灯光节,
祭史圣司马迁。
脱贫扶贫攻坚,
宣传走在前沿。
扫黑除恶治乱,
讲解政策到位。
现已退居二线,
网上宣传连连。
评击不政言论,
转发尽是正能。
闲散信步走游,
总是捕捉新闻。
偶歌改革红利,
点赞大美韩城。
姚歌民
七十年代姚歌民,部队服役把兵当。
有文化,有思想,宣传干事由他上。
偶然机会把像照,从此和他结了缘 。
转业分到宣传部,专业对口心喜欢。
拿起像机不离身,87年航拍他上阵。
从此拍了好多次,八十年代老广场,
风靡一时大摸奖,建设新城留老城。
九十年代的龙钢,处处都有他身影。
黄河大桥喜通车,二十世纪的民商。
韩城北京通火车,禹甸园建成剪彩,
中央三中全会开,包产到户富了民。
勾起四十年记忆,自费办起成就展。
从招商到治污染,从城市向东扩展。
到南湖建成开园,从西延大桥通车。
三二七公路改建,再到司马湖开园。
都有他文章照片,过去昨天和今天。
历史不仅写纸上,也要书写大地上。
歌声不仅抒情怀,再传岁月好故事。
激情智慧和相机,追敢超越显精神。
宣传韩城再辉煌,这是韩城姚歌民。
赵秋民
自小聪明人能干,毕业分到广播站。
一干就是四十年,四十年来不简单。
即当记者又编辑,还要培训通讯员。
八十年代县改市,城市搬迁上北塬。
太史大街建楼房,广播电视一齐上。
秋民是个工作狂,组织提拨副台长。
总编任务扛肩上,一干就是二十年。
攝像机子肩上扛,会摄会写会采访。
退休在家闲不住,创办韩城文学社。
吸收会员三百多,每天发稿从不断。
韩城旗袍创史人,靓丽韩原走西安。
团结文友向前看,从不图利有贪念。
参加公益搞慈善,喜文乐见人喜欢。
坚持已有好多年,精神食粮众人赞。
编后:
写完这篇纪实,心里觉得踏实了许多,每当在网上看到他们宣传韩城的新作和转发的新闻,满满正能量,不由人就想表达一下感怀,或许他们看到会不满意,但这必定是一个百姓对他们的赞赏,随然发稿未经他们意见,但这一笔一字都是他们的退居二线的记忆。
作者简介:张建超,男,陕西韩城人。微信名芝水。喜欢新闻和自由诗,诗不象诗,文不象文,但接近生活,底气十足。从80年代至今,坚持习作,文章发表于人民日报客户端,陕报,头条,陕工报,陕西科技报,渭南报,韩城日报,主打陕西农村报四十年。有二百多篇稿子被各报采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