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变奏曲 桑芳菊

父亲母亲皆是山东肥城人士,为煤矿建设发展来到新矿集团,系矿山第一代矿工,为祖国煤炭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父亲曾在部队服役8年,是志愿兵,入伍后参加部队紧急培训两年,准备作为后备军奔赴朝鲜战场,集训还没结束,朝美战争结束了。老爸随培训班编入上海航空部队,做空军地勤工作,曾立三等功。服役8年后复员回到家乡,从当初懵懂无知青涩少年成长为体魄健壮,英气逼人的青年,为了减轻爷爷的负担,弥补多年漂泊在外,家人不能团聚的遗憾,老爸准备在家乡务农,多陪伴父母,照顾年幼的弟妹。
父亲和二叔年龄差十多岁,在战争年代里,中国人处于水深火热,民不聊生,饥寒交迫,哀鸿遍野的恶劣境况,加之兵燹之祸,百姓颠沛流离,无家可归,鬻儿卖女,痛不欲生,过着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
尚若家里有病人,更是雪上加霜,灾难深重。父亲和二叔之间就因生病夭折了几个孩子,搁现在也不是什大病,就是幼儿腹泻,搁现在几片药就能治好的,可当时饭都吃不饱,那样有钱请大夫治病的,眼睁睁看着孩子因腹泻不止,小小躯体瘦成一把骨头,直到慢慢断气。
奶奶也是因失去一个又一个孩子,倍受煎熬与折磨,生二叔时,特意请来神婆,神婆在院子里跳完大神,就说领了神的旨意,让奶奶生下娃后在娃的小脚趾上咬一口,这样才能留住孩子能养活长大。可怜我奶奶,因为失去几个孩子痛不欲生,这下为了留住孩子,狠狠的在二叔的脚趾上咬了一口,一下把二叔的脚筋咬断了,造成二叔腿有点瘸了,二叔确实活了下来,当然不是神婆的缘故,是老家解放了,医疗条件有所好转。二叔在弟兄几个中脾气性格是最好的,也是学习最努力的,长大后在村里做了教师。新中国成立后,姑姑和三叔相继出生。
村里缺老师,父亲在村办学堂做了民办教师,我姑姑还做过他的学生。当老师没过三个月,恰逢新矿集团来村里招工,父亲被选中了,好像父亲特符合招工条件,或许当兵的经历和有点文化起了作用,父亲字写的不错,曾在单位做了几年外调工作。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父亲和爷爷奶奶刚刚团圆,相聚的日子还不到三个月,父亲还没来得及陪伴双亲,离别8年后刚刚一家团聚,又要承受离别之痛,未曾照顾离家时还年幼无知的弟弟妹妹,就依然丢下父母妻子及幼小的弟妹,去了远隔一百公里的矿山。作为当兵多年的父亲,在部队受党教育的老党员,思想觉悟极高,一切服从组织安排听党的话是他的口头禅,当时他还考上了水利学校都没去,因为矿山需要大量建设者,就选择去了矿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