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发表以后
文/高贵福
平生第一次投稿(相关链接:【有奖征文】高贵福:印记流年),感恩编辑老师给发表了,接到通知,我喜不自禁的对妻子说:“我写的诗,人家编辑老师给发表了!”妻听罢一怔,然后笑了:“在我的骂声里写出诗来,能发表,你真是把好手!”讽刺?赞许?或许兼而有之吧,不过我还是喜不自禁,这是多少年来,我听过的妻子最肯定的一句话了,差点热泪盈眶。平时一有空闲就喜欢写东西,看点书,妻子一贯持反对态度:“光干活还不够累,一个庄稼人,整天划拉些什么?”这次妻子的肯定,我有点喜极而泣的激动。对于我,终于不再像地下工作者似的,趁夜深人静或偷偷摸摸的写东西了,在我,是一种解脱。当天就有几位好友表示祝贺,我更是感动之极!
五月八日在聊天群,看到朋友发文章的帖子,便有把过去自己所写发一发的冲动。但自己却不知其中的程序,第二天,正好有外甥从潍坊来,我趁机向他求教,外甥说:“这个好办,你点开QQ邮箱,点写邮件,把收件人打上,再写正文就行。”实际操作,我还是有点力不从心,等再去问时,外甥已回城了。附近经常上电脑发东西的人极少,急切之下,忽然想到卖农资的小邱,可能谙于此道,可惜天已太晚,只好再等他日。十一号去问询小邱,小邱说:“你把想要发的文字,发到我的手机上,我给你在电脑上编发就是。”下午小邱发了,晚上就收到了编辑老师的发稿通知,遂转发了几个好友,得到他们的一致肯定,自信心大增,又陆续发了几篇。

五月二十二日晨,雨在不住的下,村委书记办公室里,高效忠说:“贵福,你写的小鸟那篇文章(相关链接:【有奖征文】高贵福:爱又如何),我读了,叙事相当通顺,写的很好。”书记许健来了兴趣:“没想到这些年不接触,你还有这爱好,你发过来,我也看看。小时候经常在一块玩,走向社会后各忙各的,交集太少了。”正谈论间,东邻文叶三哥打来电话:“你在哪儿?找你有事。”一会儿,我冒雨来到三哥家中,推开屋门,三哥开口便问:“你发文章了?”我有些惊讶:“你是怎么知道的?”“昨天二姐家的两个外甥女,都发来微信寻问:这个发文章的好像是三舅的西邻,那个大舅。咱们的好友陈瑞安也打来电话,邀我们去玩,他也给我发来了你的文章呢。”嗬!我在惊叹现代媒体的传播力。说话间,妻子在外呼叫:“有一个不太熟悉的老者找你。”我急忙出门相望,哦,原来是本村宿儒,村里的老领导,年近八十的高学升大叔(微信名:乐在其中),冒雨而来。“您老何必亲自冒雨而来,理应老侄前去拜访才是!”敬佩之心由然而生,我激动的说。“你水平真高,真是后生可畏!你发的文章我都看了,很好!”老叔对楹联、民俗都很有研究,我早有耳闻。室内落座,老叔接着说:“我们这个自然村,五干多人,东西两个行政村,地理历史的变迁,人文故事,民风民俗,有许多有待留存的东西。现在的年轻人,从小在学校,长大了进城,过去的村容村史,他们怎么会知道?我们不去说,不去写,可就断代了!一个人,连自己家的风物变迁都不了解,都没有根,怎么会更好的去服务社会?!以后要多关注关注这些东西,多写一写,好让年轻一代知道。”近中午陈瑞安二哥又来电催行。“好,你们去吧,如果获了奖,我再来祝贺。”老人家雷厉风行的作风,深深感染了我。老叔遂起身告辞。
我与三哥文叶行进在雨中蜿蜒的山路上,三哥打开了车窗,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这山,这水,这空气,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环境,难道不是人类最宜居之地?路况相当好,二十几公里的路程,说话间已过。二哥的家,树木掩映下的小院,窗明几净,大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氛围。“来,三哥最大坐上首,我和兄弟坐两边。”二哥陈瑞安热情招呼。因为情谊相投,彼此直呼哥弟。“怎么,还得来一个: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可惜都过了年龄了。”我笑着说,他们两人也都会心的笑了。话题从过去到现在,以至于未来,不觉已是下午四点,久别的情谊,相通的话题,真是:人生百年唯境界,知己相逢话偏长!
可惜不是重大节日,席间少了年轻人,少了些青春的活力。人口性别的失衡,继而人口分布的失衡,大城市人满为患,乡村却门可罗雀,唯有老者。曹子健曾感叹汉末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如今的乡村,却正好相反:不见新少年,唯有旧耆老了。其实,清新的环境,醇厚的民风,富裕的经济,才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难怪归途中,三哥醉醺醺的感叹:“照这样下去,我们这一代人走了,中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村庄将会消亡的!”我也由此感叹:“是啊,要想人口回迁,振兴乡村,还得需要大智慧,大手笔啊。”也许我们都过于悲观了,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存在,我们的政府,既然有能力控制住人口的过快增长,必定也有能力改变现状,只是需要时间。草民茶余饭后闲聊,有时也许有点过于杞人忧天了。
行文至此,妻再三相呼吃饭,遂草草作结,再次感谢老师,和给予关注的朋友们,谢谢了!
——五月二十四日(图片/网络)
【有奖征文】高贵福:怀念父亲
【有奖征文】高贵福:爱又如何
【有奖征文】高贵福:印记流年
高贵福,1968年生,五井镇下五井西村人,农民,一个坚定的文学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