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古韵
陈德军

二O一九年五月十一日,“中国作家走进德州”大型文学采风活动启动,六十余位作家首先观看了董子读书台、德州市博物馆、中国黑陶城博物馆和苏禄文化博物馆,我有幸参与其中,借机领略德州文化古韵。
1.董子读书台

董子读书台,在德州董子文化园内,离柳湖书院很近。读书台前有董仲舒铜像一尊,体态较宽,凝气传神,巍然屹立,由当代著名雕塑大师钱绍武先生创作。董子像面南背北,目视前方,右手上举,食指向天,寓意“天人合一”。铜像前有一广场,广场中有阴阳图。广场南有湖,湖边有九个雕塑,鱼身龙首,寓“鲤鱼跳龙门”之意?湖南有河,一直向南延伸,是隋运河故道。运河故道较远处,隐约可见“三策固本”牌坊。
看过雕像,抬眼北望,董子读书台大气磅礴,气势恢宏,有大汉气魄。传说董仲舒在德州研读儒学十三年,读书处曾留有高台。——自隋朝起,德州卫运河东岸即有“董子读书台”,明朝起建有“董子书院”和“董子祠”,史称“三董”。民国时期读书台毁于战乱。眼前的董子读书台,2007年9月始建,2008年竣工,位于德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读书台南北跨越80余米,从台基到屋脊24.8米。
仰视读书台,见台阶尽头有汉白玉牌坊一座,是典型的汉代冲天柱式。牌坊左右各有角亭一个,方顶双檐,名曰“规亭”“矩亭”,源自《孟子·离娄》之“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拾级而上,至牌坊前,牌坊上方有“正谊明道”四字,为乾隆御笔,源自《春秋繁露》。过牌坊可见一殿,红柱、红窗、黛瓦、白墙,为重檐庑殿,五开间,典型的汉代建筑风格。门两边的红柱上有楹联一对,系黑底金字:陟此台方知宏门正学,临高处便觉丽日和风。
进门后,过道东边为董子坐像,身前有一条几,身后红壁上是八列金字。过道西有四人,端坐案前,正洗耳恭听,系董仲舒的弟子吧?明代《德州志》将董仲舒作为乡贤立传,记载董子在德州读书、授徒、研究天人学问,并留下佳话:苦读十三载,三年不窥园。董子读书台曾被借为义塾,好学上进的青少年都喜欢来这里读书,浓郁的文风造就了一大批卓越学子,前人有《董子台即事诗》:“旧河曲绕董生台,台畔黄花寂寞开。文苑销沈诗社冷,村童侵晓报书来。”
穿过前殿,来到后殿门前。后殿比前殿更高些,也为双檐,门柱上也有对联——“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春秋繁露》中的语句。《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政治哲学著作,它推崇公羊学,用“天人同构”的哲学框架,以先秦儒家学说为基础,运用诸子百家的思想资源,重新建构了儒家“仁”“礼”思想体系,整合和发展了孔子儒家学说,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进入殿内,看到几尊蜡像,其中二人相向,一坐一站,另有数人列坐其旁,是董子向武帝进谏“治国三策”场景。看过大殿,沿殿外的石质栏杆绕平台一周。平台东西各有回廊一个,有铜质塑像若干,分别诠释“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之要义。读书台下,东、西、北三方,绿树掩映中可见不少仿古建筑,是汉代风俗园吧?
读书台东北角和西北角各有碑亭一个,碑上刻有古今诗句。历代钦官巡按、文人墨客,在德州留下大量歌咏诗篇。清乾隆皇帝南巡,驻跸德州,曾留下"天人三策对贤良,已见春秋大义彰。那更高台演繁露,转思董子失之详""故里千秋疑信猜,城楼耸处久称台。都传繁露春秋演,谁识竹林与玉杯"等诗句。
看罢董子读书台,来到读书台底部的“中国德州儒家文化展览馆”。儒家文化,是奉孔子为宗师的儒学所形成的文化,西方学术界将儒学称为儒教。展览馆内有“儒学三峰”孔、董、朱及理学大师王阳明的事迹。从门厅入内,依次是中华文化瀑布流、孔子开山厅、董子开创儒家经学厅、朱熹开创儒家理学厅和繁露泉沁额仪式,其间有塑像、有激光人物、有白鹿词书院模拟场景、有朱子家训展板、有“仁义礼智信”馆顶装饰等,文化氛围无处不在,身历其间颇受触动。
董仲舒是西汉著名的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他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是儒学史上的重要人物,是中国儒学史上三大里程碑式人物,他上承孔子,下启朱熹,对儒学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王充在《论衡》中有言:“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
董子读书台附近还有博文街、董子书院、董子文化街等,其中董子文化街是文化产业园区,方圆四平方公里,是主要的文化产业集聚区,由文化艺术创作、工艺美术品制作、文化传媒、文化创意等文化单位三百家,已建成七大仿古建筑群。
2.德州市博物馆

看过董子读书台,驱车来到德州市博物馆。德州市博物馆位于德州市东方红东路,墙体呈浅灰色,三层,外观为长方体,造型简洁大气。一进门,便看到墙上的《德州赋》:“九达天衢,神京门户”“风接燕赵,气秉齐鲁”……
走进博物馆即走入历史长河中,一件件文物、一张张图片、一幅幅文字、一组组浮雕,在争相诉说着现今与远古。其中,“历史足迹”“文明遗珠”“城市记忆”"为三大主题展厅。走入展厅,各色出土文物纷至沓来:骨镞、石镞、石斧、石猪、石狗、陶鸡、陶俑、陶罐、陶灶、陶鼎、陶磨、陶盘、瓷枕、刀币、灰陶鬲、灰陶罐、灰陶牛、红陶猪、青铜瓶、釉陶壶、石佛头、铜佛头、青釉碗、三彩盘、三彩炉、单孔蚌镰、大陶纺轮、彩绘陶壶、石造佛像、黒釉执壶、建瓷菩萨、青花瓷瓶、青花瓷鼓、白釉黑花碗、青釉红台盆,酱釉盘龙炉、八角高足杯、童子献宝壶、白地褐花瓷盘、胡人抱囊型瓶、龙泉窑青釉鱼川,红釉长颈敞口瓶,半月形双孔石刀、还有当代德州黑陶等,从先秦到当代,出土文物目不暇接。
在一件“青玉双凤浮雕匕”前,我驻足良久。据说此为镇馆之宝。这西周凤鸟纹青玉柄形器,色青绿,半透明,有沁斑,形为扁平长条状,顶端和两侧有对称脊齿,下端为短而薄的榫,因其形制似器柄而得名。据考证,在西周时期,凤鸟纹青玉柄形器大多为西周高等级墓葬中出土,一般的西周玉柄形器光素无文,唯有少量高等级玉质精品的柄形器上刻有凤鸟纹图像。
展区内另有不少图片,包括各时期历史地图、陈公堤、隋唐大运河、义和团运动、明朝德州卫城、德州北洋机器制造局等,还有古今德州籍或在德州留下足迹的历史名人简介,如东方朔、颜真卿、李之仪、孙伏伽、王金铭、吉鸿昌、节振国、宋哲元、萧华等。我在宋哲元将军手书前凝视很久,那十个大字——“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他属下的二十九军大刀队曾使日军闻风丧胆……
3.中国黑陶城博物馆

离开德州市博物馆,很快来到中国黑陶城博物馆。德州是龙山文化发祥地之一,龙山文化以黑陶最具特色。
一进博物馆大厅,便被一黑色陶聚宝盆吸引。盆体正中有微雕,字如微蚁,系《道德经》全文,象征德才兼备、幸福康宁。盆体上另有牡丹与百合,寓意吉祥富贵、百年好合。
进入西展厅,左转,没走几步,便看到蛋壳陶。蛋壳陶集中体现了黑陶的四种特质,即“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蛋壳陶最薄处只有0.3毫米,每件蛋壳陶的重量仅为50-70克。用手工能做出如此精致、冠绝华夏的陶林奇葩,陶体上还有硬刻微雕《论语》一篇,将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完美融合,真是难得!
看过蛋壳陶,来到一个开阔展厅,那里是德州梁子黑陶发展历程展区。德州黑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1979年德州即率先在全国挖掘和整理黑陶文化。在发展历程展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陶鼎。鼎体颇大,鼎的正面刻有十九大报告全文,整篇文章呈长方形,洋洋洒洒三万两千字,每个字据说只有0.8毫米,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看清。字体虽小,但一笔一划毫不含糊,清秀灵动,充满了美感。
来到黑陶体验区,首先看到孙连伟大师。孙大师是拉坯成型专家。借助飞动的转盘,一团团陶泥,在他手中,像变魔术一般,很快成型。他旁边是软刻大师于慧荣老师。于老师刀法细腻,磨光技术也十分了得。和于老师相邻的是硬刻微雕大师张务福。此刻他正凝神静气,在陶器上展示刻字功夫,笔画虽小,但字字生动。面对如此精湛的技艺,想到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从心里敬佩!
欣赏完大师技艺,来到东展厅。偌大的展厅里,黑陶作品琳琅满目,目不暇接。在几件黑陶作品前我驻足良久、凝眸细看:眼前这件是雍容华贵的牡丹瓶,属金丝漆陶手艺,借鉴了景泰蓝工艺中掐丝、点蓝等工序,融各种艺术手法于一体,寓意“吉祥平安、繁荣昌盛”。还有这件“出水芙蓉”,含蓄包容,清新秀气,充满了君子之气。身旁这个笔筒,筒体不大,却雕刻了一整篇的《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另有金陵十二钗、龙运迎祥、冰清圣洁、一带一路、倾城娇韵、王者风范、和谐之源、心灵之美、玉凤鸟、福禄寿、将军罐、三羊开泰、百年好合、事事如意等,无不精雕细刻、惟妙惟肖……
4.苏禄文化博物馆

临近中午,来到苏禄文化博物馆。古苏禄王国在今加里曼丹岛和菲律宾群岛之间的苏禄群岛上,国内分为东王、西王、峒王三家王侯,以东王为尊,在明代古苏禄国即同我国开始友好来往,苏禄国东王墓是典型的运河文化遗迹。
相传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苏禄群岛上三位国王,以东王巴都葛叭哈喇为首,率家眷、官员共三百四十余人来我国进行友好访问,在北京受到明朝政府盛情款待,三王在北京愉快逗留22天,乘船沿京杭大运河南下回国,东王在取道山东时,于1417年9月13日病逝于德州城北安陵镇驿馆。明成祖派礼部郎中陈士启赴德州致祭,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以王礼厚葬,并赐溢“恭定”。
近年来,德州市数次投资扩建苏禄文化博物馆。目前,馆内最大的殿为祾恩殿。祾恩殿南面是神道,呈南北向,路两边有石像生,有石狮、石虎、石马、石羊、华表、翁仲之类。来到祾恩殿。大殿正中,迎门是苏禄王的巨幅画像,国王身着明朝官服,正襟危坐,看上去颇为庄重。身后两个随从,双手托盘,左右侍奉。环视四壁,文图结合,显现着苏禄王生平事迹和中菲官民互动的情景。
祾恩殿前有东西配殿。东配殿是苏禄王后裔历史人物代表温守孝、安树德等人的画像,另有部分德州籍书法家书写的顾炎武等名家怀思苏禄王的诗作。明朝期间,苏禄王后裔为了给东王守墓,申请加入中国国籍,获批准。东王墓附近的北营村,现有人口大概八九百人,近四成是古苏禄国后裔,安姓大概120余人,温姓据说有40多人。西配殿玻璃罩内有文物展示,墙上有费孝通等名人“东亚一家,友谊永存”之类的墨迹。
穿过祾恩殿后门来到后院。苍松翠柏中,苏禄王墓赫然映入眼帘。我围着古墓默默转了一圈,然后静静地打量这一古冢。墓基坐北朝南,是一个占地约五亩的高台。高台上的墓体为圆形土丘,土丘下部围以石砌的护墙,墓高大约五六米,直径二十米左右,墓前的碑体上题有“苏禄国恭定王墓”,设置了石供桌、石香炉。

苏禄文化博物馆院内另有清真寺和王妃、王子墓,因时间关系,没来得及细看。我在想:苏禄国东王心怀远见、怀开放心态与善意远道而来,很值得敬佩,王妃、王子能秉承大义,誓死追随、陪伴,不也十分可敬吗?明、清两代不少诗人和学者前来瞻仰凭吊时,留下了许多诗篇,博物馆为此在院内修建了碑廊,刻诗篇于其上,如明末顾炎武谒墓诗“世有国人供洒扫,每勤词客驻轮蹄”等,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菲律宾友好使者的敬念之情。
如果国王、王妃和王子地下有知,在历时五六百年后,仍可安静地长眠于北中国的地下,应该十分欣慰吧?苏禄国东王尽管去世较早,但毕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完成了神圣使命,宿愿既已实现,心已无憾,是可以安眠于地下了。
凡有利于世界和平与进步,凡怀着善念积极对话、主动交往、为百姓造福祉的人,不管古代还是现代,都值得尊敬、值得纪念。
【作者简介】
陈德军,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禹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发表于《时代文学》《当代散文》《鲁北文学》等报刊中,有14篇散文获奖,《秋游张家界》等5篇散文入选《齐鲁文学作品2017·散文卷》等年选集中,有散文集《享受阳光》一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