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陌上花开别样红
——读刘存玲诗集《陌上花开》
文/鲁芒
和刘存玲女士认识多年,也断断续续读过她一些诗文,但最近收到她签赠的诗集《陌上花开》,我还是有些惊讶的。我一直觉得她散文随笔写得不错而且产量颇丰,压根儿没想到她诗歌创作的分量也这么丰厚。虽经常在当地文学界朋友组织的诵读会上遇见她和聆听她的诗歌朗诵,但始终没听说她要出诗集,这与她一贯做事严谨、低调有关吧?
打开她签名的诗集,一股清雅淡然的亲切感扑面而来,她诗集不事雕琢的设计和装帧,正是我喜欢的风格,加之多年来,一直很喜欢她细腻、婉约和明朗的诗风,所以,就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
刘存玲的诗歌作品谋篇行文都不长,大多在二三十行之间,但却有自己的风格特色,许多方面虽然承袭了古典诗词的韵味,但也突破了传统诗歌创作的窠臼,可以说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部分作品甚至不能不令人击节称绝。

我们且来读读《每一朵花开,都是春天》,这首不足20行的诗歌标题就很诗意,是写给一个自闭症儿童的,这原本是一个沉重的话题,通过诗人的笔,这个话题却变得阳光般温暖且满溢着快乐。“上帝是个老人/ 所以,有时也会犯迷/在时不时的醒、睡之间/就会有许多的/状况不一的孩子......”读到这里,我们会会心一笑,因为诗人告诉我们,自闭症儿童是上帝造人时犯迷困所致,随之,诗人又说“所以,孩子/你,不是自闭儿/是上帝特别喜欢你/为了不让世俗的烦忧/惊扰你,始终让纯净和你在一起/孩子,每一朵花开都是春天/你,是妈妈最疼爱的那一枝”。诗歌到此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那种画面感,倒让我们对这位自闭症儿童生出几分羡慕。《守望者》是描写乡村空巢老人的,跳跃性思维中不乏精雕细刻,你看,“阳光下,那根长长的旱烟锅/烟雾缭绕,似一尊雕像/脸被岁月粗糙镌刻/深一刀,浅一刀/深邃的眸子里/有大山的清秀,小溪的蹦跳......”,描写得非常形象、逼真,尤其是“小溪的蹦跳”,这拟人化的语言真是活灵活现。这首诗歌空旷、冷峻,又透着淡淡的无奈,同时,也蕴含着诗人对这个时代的思考与叩问,尤其是最后两句“守望者,什么也没说/只是,抬起手搭了个眼罩”,无声胜有声,《守望者》留给读者的思考是长久的,也是锥心的。
举凡女诗人的创作,都有唯美、细腻、婉约、浪漫的特点,诗人刘存玲也不例外,她诗集中的许多诗篇都具有这些特色,语言优美,意象丰富,尤其在意境的营造上做得很到位,从而使诗歌呈现出很强的画面感。比如《所有的草木都已醒来》《叫醒一场雪》《夜踏落叶听雨声》《秋天,我来嗅你一树花香》《那年,雪花覆盖了爱的晶莹》《春风,吹开一朵花的灵感》等等,这些诗歌,单单看题目就令人心醉,走进她诗歌营造的意境就更令人咂咂称奇了。当然,作为女性诗人,她的诗歌领空是宽广的,在选材上,她巧妙地避开了“小女子”心情诗歌的琐屑与造作,把自我个性融入到广阔的社会大舞台上,在对细小的具体意象描摹中,释放出博大的情怀。譬如《直抵心灵的火车》《行走的痕迹》《朝觐者》《何不等我到白头》《笑靥如花》《父亲的挎包》《娘啊,我的亲娘》等诗歌,就多了些担当和责任,从而,洋溢着精神力量、思想的深度。

阅读刘存玲的诗歌,我们不难看出,她的许多篇章语言清新自然,诗句凝练,联想丰富,完全是汲取中国古典诗词的营养,在尊重传统、继承传统的同时又突破传统、超越传统,这无疑是现代诗歌创作的光明大道,刘存玲正走在这条大道上。部分诗歌汲取了古典诗词的营养,视觉上整齐匀称,听觉上音韵和谐,但并不是照搬照抄、刻意模仿,她比较在意整体形式和句式的构建,同一首诗中每一节的句数、字数整齐匀称,合辙押韵,构成了她诗歌的另一大特色。比如:“春泪流,/相思涌心头;/春问百花怎解语,/夏听芰荷风雨骤,/秋观明月冬望雪,/时光匆匆爱悠悠,/日夜不停留。//春泪流,/相思涌心头;/情思绵绵割不断,/哪得春心慰离愁,/此情切切难如愿,/才下眉头上心头,/唯有泪长流。”(《春泪流》)这样的诗词小令,在她的诗集中占有很大比例,一方面彰显了她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也更使得她的诗歌韵味婉转悠长,意境辽阔深远。
纵观当下诗坛,在诗歌的审美把握上是存在很大缺陷的,一方面,有些诗人故作高深,诗歌创作以朦胧、隐晦、让人看不懂为能事,越写越晦涩,越写越空洞;另一方面,有些诗人不关心社会和时代,囿于自我心灵的陶醉难于自拔,因而导致诗歌越来越小众化和边缘化。刘存玲是抵制这种写作的,她的诗歌,生活气息浓郁真实,语言朴实自然流畅,情感之水有时如飞流直下,气势恢宏;有时如小溪涓涓,情意缠绵。这样的诗句因为写得自然流畅、入情入理,就产生了一种一拍即合的魅力,从而在读者心中产生共鸣。

著名诗人陈亮在诗集序中说:“生活从来就不缺少诗意,在刘存玲的生活里尤其明显。在她眼里,所有的生活场景都是诗,似乎她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温暖过她的伤害过她的,统统都打动了她,而这些在她笔下无不呈现出刘存玲式的温和与美好,哪怕是伤害也是美的。”我认同他的观念,而且感觉他的评价恰如其分,刘存玲就是这样一位诗人。不过,我要补充一点,从阅读她近期的作品中我感觉她更加注重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担当,这使她的诗风更具有了热情和热烈的成分。我们再来读一首她的近作《酿酒曲》:“汗涔涔的浃背/流淌出诱人的体味/野玫瑰瓣似的香唇/吸吮着醉人的甘霖/这漫长的期待啊/终于迎来/有力的抚慰/这抑扬顿挫的铿锵声/就是那/催眠的良药,福音//光滑滑似凝脂/喷发出大地的情韵/龙吟海啸般的翻腾/热浪层层漫过全身/这久旱的土地啊/焦渴万分/畅享着雨露/在凄美悠扬的乐曲中/演奏着/生命的色彩,强音”,这首诗歌歌颂了劳动者激情与浪漫,散发着生活的最强音。另一首写给拥军模范、沂蒙新红嫂朱呈镕的《直抵心灵的火车》,大概是收录到这部诗集中篇幅最长的诗歌,整整73行,行文虽激情多于蕴藉,热烈多于隽永,情感传达较为直接,但浅显却不浅白,诗行间充盈着满满的正能量。
我一直觉得,刘存玲是一个对诗歌心存敬畏的人,一个对文字有着独特审美追求的人,相信未来,她一定会写出更多直抵读者心灵的优美诗歌。


*文中照片为诗集作者刘存玲女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