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以待人,有容乃大”是我国的优良美德,没人能否认这句话的深远意义,因此时至今日,我们仍把它当作理想的处世之道,因为我们都向往“善良
原本,这种观念只是在家人亲族之间代代相传,它教会我们心宽体胖。然而,网络普及之后,这种观念稍微有点变味儿,因为它成了某些“圣母”说教的口头禅,这些人将“宽容”过度推崇,不分青红皂白的用传统压制你,仿佛不肯去原谅的人才穷凶极恶。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伤害都值得被原谅。我们做不到原谅,却仍想以善意对待世界,所以,我们只能尽力让自己独善其身——那些伤害过我的人,我不原谅你,但我不要变成你。
我们要学会保持自我,不要被伤害牵着鼻子走。我们明明都是小天使,为什么非要因为别人,而变成恶魔呢?
我一向认为“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才叫勇敢,“不肯容忍”和“不能原谅”从来都是小心眼的人为自己的懦弱找的借口。可这两种方式何尝不是敢于直面内心的勇敢?
不论你的成长环境是怎样的,我打赌你一定听过这样一句话,“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让你变得更强”。
不知道你是不是和我一样,拿这句话安慰了自己很多年,从而得以忍受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人渣。
但其实,这句话只有两种人会说:
一种,是历尽坎坷,功成名就后可以展现自己胸怀和气度的成功人士,他们一般对别人说。
另一种,是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奇葩却不愿意舍弃自己内心善良的小人物,我们一般对自己说。
前几天,张韶涵上了《吐槽大会》,在节目的最后,她特别霸气地说了这么一段话:
有一句话叫“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让你变得更强”,但我只想说,伤害就是伤害,没有这些伤害,我也会变得更强,因为我不仅天生励志,我还天生要强。我不感激伤害我的人,他们只是提醒了我,不要成为那样的人。
是什么样的教育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必须原谅伤害过我们的人,是什么样的环境会让那些不能感激伤害自己的人觉得愧疚?
伤害就是伤害,不容许洗白。小的伤害可能会造成一个人一段时间的困扰,但在心灵或者事业上的打击常常会直接毁掉一个人!
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让你变得更坚强,那按照这个逻辑我们是不是还要感谢小偷,是你让我学会了重视财产安全?是不是还要感谢强奸犯,是你让我明白了社会危险?是不是还要感谢杀人犯,是你让我明白了生命可贵?
同样诡异的言论还有要感激失败和挫折,小时候作文里总喜欢举爱迪生和林肯的例子,好像他们成功就是因为失败的次数够多。别闹了,林肯成功是因为他是林肯,换做一般人,三五次重大失败后,就没勇气爬起来了。
对于努力要强的人,不论有没有伤害他都会不断变强;对于没有斗志的人,伤害只会是伤害,成不了动力。
前几天,听了一场讲座,它谈了一个行业的伦理问题,其中也说到了什么叫“勇敢”——没有人否认“勇敢”是美德,但伦理是因时而变的,过于勇敢不一定是美德。
就像这个时代,“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已经不再是通过修炼旷世神功来实现的了,它因时而变,如今的人,最大的敌人其实就是自己。敢于直面自己的内心,才是最大的勇敢。
并非只有归还伤害才叫勇敢;选择不原谅,坚持自我的行事风格,其实也是一种勇敢。
蔡康永曾在奇葩说里谈论过“容忍”,尽管它是一种美德,但我们终归是平凡人,平凡人就会有很多的“放不下”。
郭德纲也说过:“远离那些一无所知,只会劝你大度的人。”
所以,不要强求自己去原谅那些伤害过你的人,也不要认为这样做的自己是懦弱且有悖于伦理道德的。我们所向往的勇敢,其实是能不能做自己,要不要成为伤害我们的那种人
最后,真心希望所有人都能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尽管这很艰难,却是人生值得的所在。
如果你可以从伤害中站起来,没必要勉强自己去感激伤害过你的人,尤其是那些可以伤害你的人,他们不值得。
你应该感谢的是坚强的自己,是那些在最黑暗的日子里陪伴你、安慰你、鼓励你的人。
虽然“以德报怨”作为一种美德获得了广泛地赞美和追捧,但很遗憾,孔老夫子的原话是:“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所以,没必要被这些不合理的道德标准绑架,你有权利不原谅,更不感激那些伤害你的人。但是,不感激,不代表着一定要报复,毕竟,把自己的人生活得漂亮就已经是对伤害过你的人最好的报复了。
无论如何,请你尊重自己,也尊重自己所受的伤,永远不要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