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性的创造劳动使生命更精彩
原创:随笔
作者:道之
昨日悠悠逝去,明日悠悠到来,逝与来的中间是今天的匆匆,有意义的工作和生活,是享受创造的日子 ,是为那明日的准备,重复而又变换的积累是为了生命享受精彩。
在这过程中我们要享受劳动的快乐。
最好的劳动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这样能获得生命的乐趣,一味的脑力思考和一味的体力消耗是两个极端会让人的情绪糟糕。
生命最大的痛苦就是无聊,日日散步的公园走三次便索然无味。

朝九晚五的重复性工作久而久之就使人麻木不仁。
我很能理解流水线的工人单调乏味的机械工作而造成他们精神上的苦闷,把人机械化我以为是最不可取的安排。这个就让机器人来做好了。生命只有在创造性劳动中才能获得更多的乐趣。
都说婚姻的七年之痒,我看现代社会这“痒”是到不了七年 ,心灵无话可谈的夫妻板着面孔天天面对,日日说着的日常的寡淡交流让人们在婚姻里失去了耐心堕入无聊的深渊里。调节家居的位置和灯光的效果也无济于事,因为无聊,因为厌倦到不能忍受的地步导致一方或双方的背叛和出轨。
人们指责和鄙夷这种丧忠而失贞的丑恶行为,有伤风化,败坏风俗,殊不知他们只是感到生命的无聊,而不过是寻找一点调味剂,猥琐而荒唐的选择了错误的改善方式。
具有探索精神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在他们好奇的世界里越走越远,越站越高,从而使他们的生命焕发出灿烂辉煌的光辉,使人仰慕。
平庸的艺术家在平庸中做重复的无聊的事情。
天才的艺术家,科学家永远在创新,在做着改变生活,改变世界的作品和成就。

莫里斯的《乌有乡消息》里有一段话说:“在新社会里,脑力劳动已经逐渐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迪克的主要工作是划船和从事金属雕刻。纺织工人罗伯特有时在印刷厂排字,有时进行数学研究和历史写作。清洁工人亨利•约翰逊一有闲暇就从事小说创作 每当晒甘草的季节到来的时候,许多经常坐着工作的科学家和学者总要到干草场去刈草,一方面熟悉农业劳动,另一方面由体力劳动中获得乐趣。”
他描述的不正是我们现在的社会生活,而十九世纪这只是他的一个理想,这个理想在二十一世纪赋予实际。
历史的演化总是正能量的,向上的进步的。
艺术家活动里有创造后满足的快乐也有欠缺的痛苦,这一遗憾让他们继续前进,不断探索。

无所事事的闲人是不幸的,他们是生命无聊的囚徒 。十九世纪的俄国作家塑造了一系列多余人的形象,刚察洛夫写的奥勃洛摩夫最具代表性,养尊处优的生活使他变成了懒汉和废物,他们也只是消耗食物的猪,没有创造性的生活是无聊而可悲的 。

这种可悲也同样表现在普希金的《叶甫盖涅•奥涅金》,主人公只是厌倦无聊透顶 ,觉得生命是一种不堪重负的负担,爱情也无法使他满足,他在决斗中把自己的好朋友都杀死了,从这个典型人物身上使我感到无聊是生命的一种病态。
而那些人文精神的创作者们创造出来的不断进取的艺术形象闪烁着真正人性的光芒。
写不同的字,做不同的文,画不同的画,做异梦,走异地,新鲜感长存,故生命的创造的源泉常在。
异乡相逢久违的故友,欣喜若狂,要是日日能见,便是平淡无奇。
熟悉的习惯性的工作使我们轻车熟路,如鱼得水般的轻松自如,但过于在舒适的温室里呆久了,生命就丧失创造力。
朱自清说转徙无常比平平常常要容易深切的体会出人生的味道。他终日看见一样的脸板板的天,灰蓬蓬的地,大柳高槐,只是大柳高槐而已,于是木木然,心上什么也没有,有的只是自己和自己的家,从而让他感到自己的渺小。这种感受我也有过。但只是暂时的,生活总被新的事情叩响心灵,被好奇推动着。
谁都不喜欢木纳的自己,便借助读书访友旅游工作,艺术和思考来消融自我的渺小和烦闷的木纳。

作者简介:周道芝,笔名:道之,网络昵称:道之轶事,爱好:阅读经典,看老电影,旅游,写作(体裁很杂,诗,散文,杂文,小说,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