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美术馆画展上关于人物和自然以及文学作品的断想
原创:随笔
作者:道之

兴致勃勃而去,如痴如醉观赏,满足意兴而归。
“伟大历程,壮丽画卷”一个主题近470件精品力作的画展,我跑了两趟,还觉得没看够。
单凭我自己看,也是瞎看,这次中国美术馆安排导赏服务,上午一场,下午一场,志愿者有年轻的,有年长的,我见到的有三四位,基本都是女性,从气质上看,应该都对艺术有所研究和思考的知识分子。
跟随他们的导赏,她们的讲解弥补了我的欠缺的知识点。

对于美术,我本是个门外的人,不懂其中精髓,但我觉得美的审美认识是相通的,我以欣赏文学作品的心态来欣赏绘画。
我不懂如何画,有什么高超的技法,我只看画家呈现在我面前的或人物或自然给我什么样的感受,能否触发我的发散思维,能不能唤起我的激情和快乐。中国画,油画,版画,水粉画,我现在是能够区分开来的,一眼能看出。
有画家擅长人物,单个人物的画框不大,而群体像,尤其表现重大历史事件主题的众多群体像体现画家的功力,我能感受到画家的辛苦和耐心。
风景画作者我喜欢关山月的空灵大气,傅抱石的含蓄朦胧,而潘天寿的花鸟树木则寓意深远。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人与环境的时代所散发的气息。

记得有一位外国名人说,要看一流的绘画,不管看得懂还是看不懂,就是一流画家的作品多看看,看多了,再看二三流画家的画,你便有了鉴赏上的区分,这就是潜移默化的作用,画能给我启示。
我就是看到这句话,才开始关注各种画展,齐白石的画很有名,早就听说,也看过一些评论文章及他的传记,但其实直到去年和今年,我才陆陆续续在美术馆的几次画展中看到他的真迹,原来只是在绘画杂志上看的印刷品跟看到真迹感受上还是不一样。
我常想:一部部好书能培养一个人好的阅读兴致;
一篇篇坏文章能败坏一个优质阅读者的胃口;
一副副好画能使观者赏心悦目,也能激发人新的思考。
大师们只管播种,耕耘,创收,这成果在美术馆展览,有的大师已经离世,但他们创造的生命还在这美术馆的墙壁上熠熠生辉。
各个布展大厅里的人很多,这里有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年龄的人,我想这其中也有智者,也有学者,也有普通的观众。但能来这个人文素养极高的圣地来朝拜大师们的佳作,整体素养不会低,所以我也就在这个地方能看到的精神面貌普遍积极向上的比较优雅的一个整体。
这大概是我喜欢经常来美术馆看展出的意义,我看画也看人,我看画在哪些人眼里点燃激情和面容神色上瞬间流露的感动。轻浮读者的眼里脸上有这些东西焕发吗?
我总是不由自主想起作家张炜谈到轻浮的读者,我想有轻浮的作者就有轻浮的读者,互联网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而且轻浮读者这个比例不一定是少数。
轻浮读者的评价是没有价值的,只有优质阅读者的评价是有价值的,但他们往往不轻易开口。
打铁时的嵇康,他的头脑也一定会溅射火花。讲台上的庸才也许说的都是生锈的铁石,冷硬而无用。

有的人,时间是用来争分夺秒的创造的;
有的人的时间是用来思考有价值的东西并记录下来;
有的人的时间是用来攒钱的,因为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算计着利益;
有的人的时间是用来奋斗的,他们在证明一种精神;
而有的人的时间是用来浪费的,他们可以无所事事的闲聊和在牌场上消磨时光。
这个周末,很多人把时间用来到美术馆参观欣赏大师们的作品。
让我们做一个优质的阅读者和观赏者,天才的创造让我们欣赏到美和感受快乐。
优秀的画家是智者,智者在学者之上,学者是在人群中宣讲传道的人,而智者在独处中创造艺术生命之人。
所有的智者的灿烂辉煌的成果都会流传千古。
2019.10.22

作者简介:周道芝,笔名:道之,网络昵称:道之轶事,爱好:阅读经典,看老电影,旅游,写作(体裁很杂,诗,散文,杂文,小说,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