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钩沉)
蔡一鸣的诗路历程(三十五)
蔡一鸣甫一回家,就写了《还家后感赋》两首五言律诗。从全诗看,他虽然回家了,然而诗中处处流露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心忧天下,怀负报国之志。
蔡一鸣在诗的起句上就流露了这种心情,他说:“东南霸气尽,西北浮云飞。”由于蒋介石于1927年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屠杀共产党人,邓演达也遭到了杀害,一时大革命处了低潮,而在中国的北方,日军正虎视眈眈想挑起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这两句诗指的就是这种形势。蔡一鸣在诗中接着写道:“孤城落日时,清流浊世稀。言旋离京国,归款故山扉。临歧谢故人,惜别欲牵衣。”所谓“孤城”,是指孤立的城,此处是指南京,诗中有“言旋离京国”句,是因为蔡一鸣回家前去了南京,拜谒了邓演达墓,他还记得在邓墓前悲愤的呼号:“天愁地惨独来迟,三尺孤坟系梦思。”回家了这一幕还深深地记在心中。所谓“清流”,是拿清澈的流水,比喻德行高洁负有名望的士大天,这里也指革命志士。“山扉”,山野人家的柴门,南朝陈后主在《晚宴文思殿》诗:“荷影侵池浪,云色入山扉。”此处是指诗人终于回到了家里。“临歧”,在岔路口处分手,感谢友人的相送别。所谓“牵衣”,原指“牵衣投辖”,形容殷勤留客,典出《今世说·德行》。蔡一鸣在诗中转笔一挥,说:“讵谓不称意,敢云早知机。行矣拂袖起,勿与心事违。春花正烂漫,堤柳复依依。独有中天月,照我倦游归。”所谓“讵”,是文言副词,意为:难到、岂,表示反问,也有不、非、无的意思。“知机”同知几,意为预见,看出事物发生变化的隐微征兆。“中天月”,指月亮升到人头顶位置的正上方,为月在正中天。诗人是说,正是春意盎然时节,我却非常疲倦地回家了。
在第二首诗,诗人说:“归耕未买山,薄宦心所耻。乱世贱文章,奚复论青紫。”所谓“青紫”,是指古代高官印绶、服饰的颜色,比喻高官显爵。诗人是说:回家想耕种,却没有买山和田地,当官,又耻于心意,乱世文章何用,又怎么去谈论高官厚爵?“早岁曾从军,荷戈过燕市。环顾强食邻,弱肉何能恃。石家称儿帝,吴宫有伯嚭。欢乐正未央,大地烽烟起。谁肯远入秦,萧萧渡易水。时难况年荒,无复慷慨士。欲从赤松游,悲叹掩迁史。”1925年,蔡一鸣就参加了冯玉祥的西北军,因此他说“早岁曾从军”。“燕市”,指燕京,即今北京。“石家称儿帝”,指后晋高祖石敬瑭(892~942),沙陀人,历史上著名的“儿皇帝”,在位时,割让燕云十六州,向契丹称臣,后又向契丹借兵灭了后唐,被称为千古罪人。“伯嚭”,春秋时吴国大夫,吴王夫差时任太宰,好大喜功,贪财好色。“未央”,即未半。“易水”在河北西部,荆轲入秦刺秦王,燕太子丹饯别于此。所谓“赤松”,即赤松子,《浙江通志》:“金华县北有赤松山,相传黄初平叱石为羊处。初平号赤松,故山以是名。”所谓“迁史”,是《史记》的别称,康有为《读〈史记·刺客传〉》诗:“迁史愤心尊聂政,泉明诗咏慕荊轲。”蔡一鸣从早年从军谈起,又看到日寇对华要“强食邻”,大地起烽烟,想起荆轲入秦,易水畔一去不返,多想做一慷慨之士,上前线,哪里还想赤松游,一部《史记》分明歌颂了入秦刺秦王的荆轲,掩卷悲叹,无时不刻在想念祖国的命运。
2019.11.7.夜
简介:古梁,原名邬浩良。民间文史学者,现任中华明招文化学术委员会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