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辰有声微刊》群文友提供,感谢!】
父亲,我敬您一杯
原创 独钓寒江
(来自《宜阳县诗词学会群》)
半斤酒下肚
这时
我比任何时候
都清醒
该爱的
被爱了
该恨的
原谅了
内心最
柔软的地方
始终惦念一个人
那就是您———父亲
这个时候
您一定会嚷嚷着
少喝点!少喝点!
也不想想
都五十的人啦!
父亲
想起您这句话
我又倒了一杯
此时 我很想说
父亲 您在世的时候
儿没有跟您
碰过一杯酒呵!
父亲
此时 我在您遗像前
斟满一杯酒
儿子
敬
您

父亲
文/执着
原载《星辰有声微刊》
父亲老了
像一道秋后的山岭
满脸的沟壑
干涸而又沧桑
那是您耕耘多年的田垄
还在苦等着雨墒
父亲老了
佝偻的身躯
像村头的那棵老槐树
依然站在那里
从冬到春
朝着我离去的方向眺望
父亲老了
瘦得像一枚
只剩下脉络的霜叶
那是您一生的风骨
您把叶肉溶进小米粥里
给我做成了营养
父亲老了
我是您手中的红木拐杖
虽然昂贵
却抵不上小时候
您牵引我的
那一根手指的力量
父亲老了
我是您早年放飞的风筝
满载着您彩色的梦想
拴在门口石墩上的那根银线
却被我
越 扯 越 长

◎父亲
文/王冉
原载《心梦文苑》
父亲做梦也没想到
有一天他会离开土地
在大得找不到北的城市当上工人
他的土地现在不长庄稼
只生长楼房、繁荣和梦想
他伺弄路边的草木
像还在自己的田间劳作一样
忙碌了一季
只收获绿叶、花朵和赞美
不是沉甸甸的麦穗、玉米、高粱
散步路过的人经常感叹
这里环境真好啊
住在附近的都是富人
父亲用颤抖的手捡拾乱丢的垃圾
他常想起饥饿
拼命劳作收获过的粮食
和亲手盖起的那一座院落
又是一个麦收的季节
父亲不用请假返乡
工友老金说
瞧,你不用劳动,多幸福
父亲沉默不语
他从新闻上得知,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终于明白
徐丽霞(原创首发)
摘自《星辰有声微刊》选稿交流群
年少时很不明白
自以为是一个听话的乖小孩
很想得到你的表扬和赞美
却总遭到你的呵斥和不满
高高在上的父亲啊
你让我从小就对你产生了敬畏
长大时还不明白
每当我取得进步时你还是不理不睬
而我却认为我很努力也很完美
为何总得不到你的鼓励和宠爱
严厉苛刻的父亲啊
你让我不敢放飞自己去为所欲为
成年时开始有点明白
明白了你的苦心和所愿
原来你所有的训斥和不快
都变成了我人生的一个个亮点
无论我遭受多大的挫折和磨难
我都能从容地一一去面对
现在的我终于明白
其实你并不是吝啬你的爱
其实你并不是不懂得赞美
为了让我能够越走越远
为了让我变得更加完美
你将无言的爱隐藏起来
你终于让我深深明白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只有飞得更高
才能走得更远

罗中立的油画《父亲》鉴赏
森海和你
来自百度知道认证团队 2018-09-19
罗中立以浓厚的油彩,精微而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挚、纯朴憨厚的父亲画面,虽没有华丽色彩,也没有宏大场景,但依然刻画得严谨朴实、细腻丰泽,被业内评价为“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饱含深情地刻画出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深深地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画面具有一种悲剧性的震撼力,采用照相写实主义手法画中国的一位普通的,贫困的,苦涩的老百姓,人物的形象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老年农民形象,老人枯黑,干瘦的脸上布满了象沟壑,又如车辙似的皱纹,深陷的眼睛露出了凄楚、迷茫又带着恳切的目光,象是在缅怀过去,又象是在期待未来,让我们感受到那牛羊般的善良目光的“通视”。
干裂、焦灼的嘴唇似乎已被封干许久,仅剩一颗门牙的嘴里不知饱尝过多少的酸、甜、苦、辣,犹如耙犁一般的破伤的大手捧着一个破了又被重新锔起的粗瓷碗在喝水,细小毛孔里渗出的汗珠不知已滑落多少,稀疏的胡须,还有那象征着悲剧色彩的苦命痣,都无不打上了他艰苦劳动,生活悲惨的的烙印。

扩展资料
《父亲》是当代画家罗中立于1980年创作完成的大幅画布油画。现收藏于中国美术馆。
该画用浓厚的油彩,精微而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挚、纯朴憨厚的普通农民形象。即使没有斑斓夺目的华丽色彩,也没有激越荡漾的宏大场景,但作者依然刻画得严谨朴实,细而不腻,丰满润泽。背景运用土地原色呈现出的金黄,来加强画面的空间感,体现了人物形象外在质朴美和内在的高尚美。
《父亲》属于大尺幅超写实肖像油画,这是一幅“很大很大”的普通农民肖像画。
画中人物头裹白布、手端旧碗且在阳光照射下满脸黝黑,其脸上有,似岁月的刀刻出、又似五线谱谱写的皱纹,眉弓上有,如早晨叶片上的露水,大粒而欲滴的汗珠,还有凸出的眉弓与凹陷的眼睛,高挺的鼻梁、宽厚的鼻翼以及鼻梁右侧粗黑大颗的苦命痣,仅剩一颗门牙、半张的嘴、干裂的唇和手中端着的这碗浑水,形成呼应,似乎这老人刚经过一阵辛苦的劳作,口干舌燥,正想端着水喝,突然来了一个熟悉或陌生的人,老人眼光注视着这人的情景。
《父亲》是1980年罗中立根据在大巴山生活的体验,以及与农民结下的深情,创作的作品。
20世纪70—80年代,社会处于变革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体意识开始觉醒,艺术的表现意识深化,这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客观的环境。反映在艺术创作上,艺术家开始对周围身边的琐事及普通人民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改变了以革命领袖为主要描绘对象的创作方法,《父亲》就是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氛围下应运而生的。
《父亲》中的艺术形象来源于一位名叫邓开选的普通农民。20世纪70年代农民进城主要是淘粪,把粪作肥料。为了这个肥料,生产队、公社之间经常发生争斗,就是为了这个肥料,画家附近的厕所里都有农民住在里面,那时候城里面每一个厕所都有农民住在里面。
农民过年的时候也守在那个地方,所以农民的那个神态和姿势,引起作者很大的震动,之后,他就画了守粪的农民,又画了一个当巴山老赤卫队员的农民,最后才有了现在这幅作品,开始画的名字是“粒粒皆辛苦”,后改成《我的父亲》,最后去掉了“我的”二字更名为《父亲》。
《父亲》被视为伤痕画派的一个重要代表,是一幅典型的乡土写实主义作品,表现了画家罗中立的乡土主义情怀,是罗中立本人对本土文化和艺术的坚守与挑战,也是为落后的农村及农民代言,让人们关注农民,关注那朴质的美与勤劳的品格。
作者深谙农民的困苦,懂得农民的欢乐,更理解农民的需求。《父亲》能够激起人们对于普通农民由衷的热爱、赞美和强烈的责任感,激起人们发自内心的感情波澜,而不只是一声悲天悯人的长叹。艺术融铸入人们的思想感情之中,深刻地表现出中国农民的力量和希望。
命运给予他为土地的兴衰而抗争的责任,命运同时也给予他为家庭的成败而打拼的勤奋,命运给予父亲善良的心,纯朴的情,与世无争的信念,在阳光下晒得那么自然黝黑的皮肤。即使这一生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也从未有一声嗟怨,只要看到那秋日阳光下大片大片的金黄,微笑就一年一度地涌上心田。当人们凝视一个阳光下的慈父时,它的意义已不仅限于农民的力量所在,人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它已经涉及了人类灵魂的象征。
参考资料:父亲 (罗中立创作油画作品)-百度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