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家乡——清涧石盘
(神奇山村篇)
文‖陕西清涧贺光武
[百]姓秉持[勤]当头
[行]将就道[俭]于口
[德]始善终[持]家兴
[为]人处事[家]风厚
[首]善之区[好]创收
[家]居古邨[大]家宿
[和]气生财[舍]宅旺
[万]里笙歌[窠]院吼
[事]必躬亲[子]孙秀
[兴]业盛世[民]所求

石盘乡大舍窠村——在地理版图上一个古老神奇的小山村,但在石盘乡属范围内是首屈一指的大村子,三、四十年代就拥有人口四百多人,目前全村总人口接近八百人。这里曾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农业学大寨"高潮中勇立潮头,有过辉煌的历史,曾多次立过功、受过奖,闲暇之时每每和老年人聊起这些,荣耀、骄傲之情溢于言表!

这里,早在清朝道光年间就有冬塾,三十年代初期就办起了长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规模逐渐壮大,其最鼎盛的七十年代曾开办过初中。一百多年来,学校始终秉承“树百年报国志,做世纪栋梁才"的校训,一茬又一茬老师坚持“用品德影响学生,用人格熏陶学生,用智慧启迪学生,用感情关爱学生”的育人原则,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因此,十里八乡的莘莘学子纷纷前来这里求学就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了不少中高级优秀人才,本村孩子们上学就更为方便了,多少年来被外人誉为“文化村”、“文风村”,所以,有几位资深而退休在家的老先生为了让后人永远铭记并传承大舍窠村的优良传统,反复酙酌讨论,书就了开头的这首藏头嵌名诗。 
受“文化村”、“文风村”的影响,村民们接受新事物快,思想相对激进健康,所以,在战争年代"红"的早,党员人数多,群众基础好。特别是抗战时期,有这么一个群体,他们有的为党组织站岗放哨、传递情报,有的为前线官兵碾米磨面,有的带领群众肩扛绳背送衣送粮上前线,有的组织担架上前线护送伤兵……

早在土地革命时期的1934年初秋,清涧县区、乡苏维埃政府陆续成立,被清涧县划为东二区的石盘大舍窠村,就建立了贫农会打土豪分田地,根据政策划分阶级成分,丈量土地,确定土地等级,进行土地分配,穷苦农民心花怒放,笑逐颜开,再也不用背驴打滚的阎王债了。他们一心拥护共产党,积极参加红军、游击队,巩固了红色根据地。

1936年年初,中共中央决定,红军主力横渡黄河、东征山西,为了支援红军东征,村里组建了以贺生年、贺占隆(1933年前的老党员)为队长的支前队,在绥德县界首、石盘乡上坪、马华坪渡口向前方运送军粮,组织担架队护送伤员;贺斌富(1947年的老党员)作为儿童团的负责人,负责站岗放哨、传递信息,采取“敌来我躲开,敌走我回来”的办法分头工作;贺逢全老人(被村里人称为老掌柜的)常年驻在国统区的绥德县定仙墕古镇,名为国民党要员,实则秘密为共产党传递情报;贺荣花等人名为保长,但暗地里始终与共产党保持秘密联络,这样里应外合,有力地配合了红军主力的正面战争,保护了一大批仁人志士。

一次,负责清涧县东二区工作的李合邦同志(建国后曾任延安地委书记、陕西省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组织战友们在姜家湾开会(大舍窠村所辖的一个自然村),这里当时住着一位从河南逃难过来的姜姓贫苦老石匠,是一个深山里的独户人家,不料被叛徒告密,白军穿着便衣赶来捕捉,幸好被放哨的儿童团发现,立即推倒了对面山上的“放哨树",敌人扑了个空,同志们才得以脱险……

在李合邦的直接领导下,大舍窠村革命热情空前高涨,他们拿着大刀长矛镇压反革命,开辟新苏区,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组建贫农会、赤卫队、儿童团、办列宁小学,使沉睡多年的贫苦山区大变样,人民欢天喜地,到处飘扬着革命歌声,敌人气的毫无办法。当然,他们送自己的子女参加红军上前线的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先后有贺成华、贺喜胜、贺生堂等数名同志血洒疆场,是被毛泽东主席亲笔签名颁发的烈士证;战争年代有幸尚存的建国后享受老红军、老八路待遇的贺占枝、贺荣高、贺斌治、贺启、贺生源、贺振华等老人,毎每谈起战争年代的苦难经历,缅怀逝去的战友常常声泪俱下,而聊起自己的情况时总是说,能有幸活下来,实为姣姣者……

在抗日战争年代,共产党还处于弱势时期,因此,老百姓就是共产党的保护神,是前线官兵的衣食父母,儿女是部队的兵源,是他们的无私付出才逐步取得了胜利,换取了我们现在的辉煌,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这些平凡而伟大的老百姓!

当年大舍窠村的群众为前线筹集口粮,不知哪位前辈留下了这个順口溜,至今久诵不衰,见证了军民鱼水情谊深厚!
秋风起,谷上场,
种田人家喜洋洋,
吃饭想起八路军,
抗敌拿起冲锋枪。
英勇抗战打东洋,
我们救国筹集粮。
官兵吃饱劲头足,
多杀鬼子多缴枪。
前方天天打胜仗,
后方人民支前忙。
军民团结如一人,
打跑鬼子保家乡。

更有一拨"女同志"(当时秘密参加地下活动的进步女士的称呼),响应上级的号召,在韩秀英、刘明英、耿玉花(三位均是1937年前的老党员)三位"女同志"的领导下,组织妇女分组包干,在旧村几孔六、七丈深的大窑洞里的后窑里点上老油灯(部分窑洞现在尚存,这些窑洞前后用窗户隔开,人们把后半部分叫后窑,正常情况只作库房用),开展纺花织布、缝衣做鞋支前运动。为了赶时间抢进度,有些心灵手巧手快的"女同志"一天能织两丈多布匹呢(当时农村"加二"尺子,一尺相当于现在的公市制1.2尺),缝衣做鞋的也是挑选村里思想可靠、细针密线能干手快的妇女分成几个小组不分昼夜地轮流操作…… 
该村当时从东头到西头呈簸箕弯形状,而且东西两头均有进村大门,一有风吹草动,站岗放哨人员会第一时间报告消息,所以相对来说还是安全可靠的。这些妇女们把纺出来的一部分线线又浆染成各色彩线,搭配后织成花条条布、花格格布,送到边区政府后,受到毛主席的高度赞扬,毛主席说,大舍窠的妇女线线纺的匀称,织出的布料颜色多、质量好,胜似土洋布。(《清涧县志》、《可爱的清涧》均有记载)一时间"土洋布"的名气传遍十里八乡,韩秀英、刘明英、耿玉花以及她们领导下的纺花织布组、缝衣做鞋组和其他支前组,屡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嘉奖。

大舍窠的另一神奇之处更是远近闻名的艺人村,其名气最大的当属传统唢呐曲牌演艺了,被称为清涧县的“鼓乐之村",传统曲牌老艺人贺成富(乳名富高),三、四十年代曾在绥德县崔家湾镇立过鼓乐房,他能演奏唢呐曲牌100多首,演奏历史悠久,多在婚丧嫁娶、祝寿、闹秧歌、寺庙集会等场合演奏助兴,有些曲牌现在会演奏的人很少,常演奏的曲目有《大摆队》、《将军令》、《隔河叫》、《西风烈》、《得胜回营》、《柳青娘》、《大、小西风劲》、《大开门》、《十点大开门》、《散成营》、《下河调》、《东方红》等,抗日战争胜利后,清涧县为了欢庆助兴,曾特邀贺成富前往演奏,他演奏的《得胜回营》、《大摆队》、《东方红》等曲目赢得观众阵阵雷鸣般的掌声。后来,很多县区集会,他都毫无报酬地义务演奏,为宣传革命的有生力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当时在绥、清境内流传一句俗语:“闹红火闹秧歌,演奏需要吹鼓手(唢呐鼓乐队的俗称),石盘大舍窠寻”!名声名气略见一斑了!目前,他的三世传承人贺明生仍是远近闻名的唢呐演奏艺人呢!

他们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默默无闻的英雄模范群体的代表之一,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很多很多不胜枚举,他们是边区的模范,民族的瘠梁! 
追忆先辈,我们满含热泪……党和国家不会忘记,人民更不会忘记!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