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兴福先生精品游记散文《心曲》欣赏

总编按语:吕兴福先生,甘肃靖远人。文学家、佛学家、诗人。曾从军、仕政。惠川文学社创始人,惠川文学社名誉社长。中华诗歌联合会顾问。几十年来潜心研究文学、佛学,颇有造诣。出版散文集两部;诗集三部;佛学研究《指归自性》一部;编著《筑梦军魂》纪实文学一部;还有近千万字的文学、佛学稿件在陆续整理出版之中。他对人生的德行要求,对文学的严谨态度,堪称我等之楷模!
——梦如诗

心 曲
——游屈吴山潮云寺
文/吕兴福

(屈吴山)
利用周末,约三五好友,前往屈吴山潮云寺观光旅游。当然,对我来说,还有另一层意思,只是尚说不出口来。
上午九时,我们的小汽车,从驻地的小镇出发,一路向东行进。十时左右,驶离县乡公路,开始行进于蜿蜒的山路上。为了安全,也为了沿途观光,我们减速慢行,直到进入屈吴山腹地的视野开阔处,才重新加速。

(屈吴山)
由于今夏雨水较多,山上的植被比往常丰厚了不少。阴山坡上,有羊群点散于墨绿色的背景上,显得格外洁白显眼。北山坡上,是大片大片的梯田,由于种植着不同的作物,呈条块状的不同色彩共同妆点出了车窗外的满目锦绣。
山路如带缠绕于山峰的腰际间。从路边裸露的岩层上可以看出,在石灰岩构造的破碎层上包裹着薄厚不等的马兰黄土层,黄土层之上覆盖有尺余厚的灰钙土。这种构造既适于型体高大的乔木生长,也适于经营灌木或丛草,换句话说,就是最适合于林牧业生产。

(屈吴山)
也许是车上的同行者见我若有所思,便开起了玩笑:大家要摆正自己的身份,现在是一个游客或者叫香客,何不轻松一点呢?
一句玩笑话提醒了我。的确,大家都有说有笑的,我却未能融入,而是对着车窗外的亘古山川瞎捉摸,如此徒劳妄想,又是何苦呢?我们来此世间,不过百年游客而已,就如来此山场不过半日香客,与其百般执著,不如万缘放下,得一时轻松自在,不也悦乎。
几经弯转攀升,十一时许,车辆驶进了屈吴山大佛殿前的停车场。

(屈吴山)
这里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道场,原名屈吴山柳林沟潮云寺,香火始起于北魏梁武帝时代,唐贞观年间至为殊胜,玄奘法师取经途经斯地,于此小住并敷座讲经。然而,这个有着一千六百多年历史的道场,由于山下政权的更迭和辖属区域的反复划分,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隶属。现在,屈吴山是两个县的分水岭,其上的道场也随之一分为二了。我们眼前的大佛殿连同匹配的殿宇、厢房、精舍等建筑群,均为新建,由于居屈吴山之阴坡,故属平川区地界。翻过岘口,在屈吴山以南的沟谷里,便是原本就有的潮云寺,属于靖远县所辖。
然而,寺院摄受香火是没有地域限制的。因此,为了尽心,我们计划徒步翻越大山,先去柳林沟拜谒潮云寺。

(屈吴山)
当我们弃车步行上山时,才发现原本就没有道路,好在山坡不是很陡峭,我们只须瞅准岘口作为方向,脚手并用,奋力攀爬。
终于在正午时分,登临山顶。此时,大家都是汗流浃背了,正好这里山风疾劲,给人的感觉十分凉爽。于此登峰造极之处,鸟瞰山下一抹的黄土丘陵如同细浪翻腾,纵横其间的干枯河床俨然蛇走龙盘,点散于沟壑之中的村落房舍看上去微不足道,覆盖于村落之上以及周边的绿色似有似无乃至于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给人总的感觉是既蛮荒、原始又不失别致、细腻,原来万丈红尘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别具风情和令人感动的。

(屈吴山)
站在山顶回望来路,更觉得荡气回肠。山下古河床对岸的将军坟滩,更远一点的三军会师地打拉池故垒,这些昭示着屈吴山下历史人物和历史壮举的标志物尽收眼底。虽然,清朝万岁爷册封的奋威大将军王进宝,虽然跟随毛泽东主席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三军将士们,对这个娑婆世界来说,均不外百年游客,但他们不是普通游客,而是菩萨再来,因为他们为道而生,为道而战,乃至为道而死。可见,看破放下固然不错,然而散失了菩提精神和慈悲情怀却是万万使不得的。
从山顶到柳林沟,有一条曲折的羊肠小径,或极端倾斜,或十分陡峭,行走其上,颇费周折。加之属于山之阳坡,因寸草不生而显得视觉单一。

(屈吴山)
然而,峰回路转,当我们进入沟谷,却看到了截然不同的景观:两山对峙,苍穹若带;嘉木参差,冠盖连云;草色葱茏,苔藓染黛;雕梁画栋,极尽张扬;红墙碧瓦,错落有致;或危耸山巅,或横跨涧桥,或隐掩林后,或突兀前挺;不外依山造势,总能巧夺天工。更听风过谷口,林木飒飒,檐铃叮当;犹兼梵诵间隙,好鸟呢喃,溪流潺潺。无雕无饰,半俗半仙,真天籁也。
顺着沟谷一路下行,我们看到的最后一个建筑竟然是潮云寺的山门。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我们并没有舍近求远从靖远县方向进入,而是倒取摩天岭,从后山进入逆向游览,故而最后才看到山门。朋友们都说,是我们走错了道路。可我觉得不存在对与错的问题,所谓随缘就好。这跟修行一样,如果要按部就班,就该从事相入手,从方便法入门,渐次深入,直至心开意解乃至明心见性。但也有大根器者,不假方便,直入性体,大彻大悟后再依性起修。因此,本无定法,合乎根性就好。

(屈吴山)
我们穿行于此世外仙源人间净土之中,诸殿依次顶礼敬拜。细细地体会一种氛围,静静地感悟一种精神,顿觉云潮物润、更是心旷神怡。
跪在大佛殿里时,我才知道,原来同行诸位各有心曲,无不表现得肃穆虔敬。我更如斯,在将要离开屈吴山寺院之前,再一次对诸佛菩萨头面顶礼,并作偈畅说心愿:
燃起三炷香,期许平生愿。
我本乏德能,不宜为羊官。
若能为佛子,未负先挂冠。
精进修善本,尽心养菡萏。
若非菩提种,亦当效前贤;
晚秋熏芬芳,归隐桃花源。
愿此赤诚心,会悟得应验;
祈求大慈悲,拈花示因缘!


中华诗歌联合会编辑部
本期编辑:梦如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