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的摇篮
文/曾圆
我到过很多名城,也游历过许多名胜古迹。繁华的城市,川流不息的人群,让人目不暇接。很多名胜古迹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让我感受到华夏灿烂的文明。还有存贮在我的记忆里。深深烙在心坎上,挥之不去的是我年少时熟悉的面孔、乡音、乡情,家乡的山山水水和一花一木。我年少时的摇篮,座落在祖国的南部一个美丽富饶,且有几分诗意大村庄。四面群山起伏,连绵不断的山峦恰似一条长长的巨龙,佑护着世代守候着田园山河的耕耘者,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家重型企业三一重工,推出了又一杰作,利用风力能源,开创了在山间风力发电的先河,在周边的山顶,矗立起了发电风车,点缀着山脉,摇曳的风车给秀丽的村庄增添了别样的风貌。一条条新修的柏油马路驶入各个乡村的百姓人家,一栋栋农家院落,大气别致,与山间、田野、河渠,相互辉映。整个山村生机勃勃,景色盎然。虽然,看不到从前的袅袅炊烟,但是,比起从前的从前更加幸福祥和。

每家每户都是现代化家居,城里有的农家应有尽有,政府的英明决策,建设美丽新农村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如今农村到处是莺歌燕舞,绿水青山,安居乐业,处处一派新气象,人人喜笑颜开。每到逢年过节,条条马路车水马龙,外出的游子归心似箭,衣锦还乡,带着对乡村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与牵挂,不辞辛苦,从遥远的地方奔赴而归,所有的辛酸和泪水,都在那一瞬间爆发,亦是幸福的欢笑。尔后,就是互道珍重,分享所见所闻,畅谈各自的奋斗史、成长史,道出风雨兼程,感悟百味人生,大家共勉前行。

特别是儿时的伙伴相聚一起,难免都会回忆旧时的快乐时光。一切的一切好像就在昨天,所有的嬉戏仿佛就在眼前。忆起我们那个时代出生的人,是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沐浴着毛泽东思想的雨露阳光,过着衣食无忧,天真烂漫的生活,对一切充满着美好。文革十年的那段期间在学校学习,没有压力,整天快乐无比,每到放学后,象只快乐的小鸟 ,尽情地奔跑在田间、河边。一群小伙伴,变着法子,寻找快乐的园地。玩得最开心、最难以忘记的是家门口那条小河。小河边成了那时我们小伙伴的第二个家,学着大人的模样,经常在那儿玩过家家。

在河堤的中间,挖几个洞洞,垒起石头,把石头彻成灶台,用碎瓦片拼起来当成锅,然后,在河里找些贝壳当碟和碗,再在河岸边弄一些小树棒当柴火,树叶当作青菜 ,河沙当米粒,不一会几个小伙伴围在一起,盘坐在草地上享受所谓的美餐,其实,没有一样东西能吃,哈哈!只有那开怀的大笑!就这样结束了第一个游戏,随后,大家又跑去河水里游泳,当时个个都是稚嫩的小不点,深水区是没人敢去的,只能在浅浅的河水里玩闹,哪会游泳呀!只是用两只小手使劲地贴在河底下,双脚在河水里乱蹬乱踢的。

河水飞溅,晶莹的水花在眼前跳跃,阳光普照着河面,映照在小伙伴那充满微笑和满脸幸福的脸庞,呈现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河边、河水、河滩成了小伙伴的儿童乐园。游泳结束,衣服全被河水浸湿,不能立即回家,小伙伴们只好又去下面河道捉螃蟹,期待着衣服晒干,不会被家人批评。河水清澈见底,小小的鱼儿,摇着尾巴在水里东游西晃,有时好像抬起头来向小伙伴张望,以示友好,见到小鱼儿那么的可爱,大家都不忍心伤害小鱼儿,站在河岸静静地欣赏。石头缝里能抓到好多的螃蟹,螃蟹小小的、嫩嫩的,不会伤到手。挖掉内脏,用清清的河水洗干净,就可以吃了,口感还真不错,好吃极了。大家玩的不亦乐乎,过了一段时间,衣服也差不多干了,想到也该赶路回家。

天空飞来一群南雁,小伙伴们喊着口令:飞人字、飞一字,忘乎所以,整个人简直要飞起来似的,扯着嗓门一个劲喊,随着喊叫声,南雁像听得懂我们的语言,小伙伴们大声喊着,叫它飞人字就飞人字,叫它飞一字就飞一字,当时真以为南雁是在听我们的口令,才步调一致的往前行。等到长大了以后,才知道,是南雁的一种生理反射,属自然现象。科普知识的匮乏,反而成了当时的自鸣得意,闹出个笑话。我两鬓的头发也开始慢慢地稀疏,乡村的人也有些不认识了,老屋也不是原来的模样。然而,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原来湾湾的小路,已变成了直直的柏油路。但不改的是乡音,不变的是乡愁。摇篮还是我心中永远的摇篮。

作者 曾圆 宁乡麻山人 定居广州 从事服装设计与 制作,爱好阅读舞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