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赏析前人文中的愁
文/高佃安
愁是一种情绪、是一种心境,是忧郁、烦闷,是压抑,是焦虑。
写愁的诗文灿如星海,经典的比比皆是。
早期有曹植的《九愁赋》较为出彩,作者在赋中直抒胸臆,倾诉忧怨不屈,表达了“恨时王之谬听,伤时俗之趋险”的愁苦,算是为国为民而愁了。
到了唐代,写愁的人就更多了。像李白“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的闺怨,以及“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失落。还有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的相思愁苦。
最为出名且愁怨最多的当属南唐后主李煜,他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怀念故国长痛,又有“一旦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的凄苦之愁。还有小周后被人霸占,自己无力保护的难堪。软弱无能且又刻骨的爱恋,只能“无言独上西楼,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股滋味在心头”。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时光如流,朝代变迁。宋朝文化的繁荣,也让愁绪在诗词中有了更多体现。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这应是欧阳修化用了亡国之君李煜的诗句,描写了女子对丈夫“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离别之愁。
官场失意且夜夜留宿于妓院的柳永,把风流场上的愁绪描写的淋漓尽致,一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就让人顿生悲凉。更何况还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无奈。总结出“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凄楚。无尽的离愁別绪和不可预知的未来“更与何人说”。
人生无常,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有的仕途不顺,有的商海沉浮,有的情场失意。文人墨客能用手中的笔表达情绪,抒发感情。而大多数人只能是唉声叹气了。

大文豪苏轼才华横溢,却官场失意,屡遭贬谪。正因为有了“一杯愁绪,几年离索”的思念,方能写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感伤。
北宋末期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一生,更是历经从天堂到地狱的磨难,受尽颠沛流离之苦,生死离别之恨。晚年则是“薄雾浓云愁永昼,人比黄花瘦”。越是不顺越是思念前夫与她的恩爱,“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人可能是 下生就携着使命而来,又要带着遗憾而归。面对名与利、得与失,总会有喜悦和焦虑。性情所致,发于心而形诸于笔端。又因感受各异,愁怨不同,也就会形成不同的愁思。
诗人余光中心中的惆怅,是感慨祖国还未完全统一,落叶不能归根的羁旅乡愁。“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哀伤期盼。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愁就是把多事之秋压在心上,使之不能承受之重。欲求若不达,惆怅必所至。自古至今,人们大都为名利所累,为情欲所困。所以才有了“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责问。
古人愁也好,怨也罢,我们只能从他们的诗文中体会了。今借用辛弃疾的一首《鹧鸪天》来做本文的结尾,其中的深意,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作者简介:高佃安,号天成居士。1969年出生于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高中期间任新寨高中幼林文学社第一任社长,期间在当时的一些杂志上发表过几首诗歌,后搁笔经商。最近在《都市头条》上发表了多篇诗歌散文,并获好评。现为:中国周易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级风水策划师,潍坊周易协会会长,临朐四柱六爻风水研究院院长。喜欢写诗歌和散文,愿与广大诗友相互促进,共同为推动祖国诗词文化的繁荣事业贡献绵薄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