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金钱“购买”孩子的责任感是可怕的
严新权
谁都知道,金钱是我们从事经济活动、社会交往非常重要的媒介。恰到好处地使用它,能改善生活条件、协调人际关系。然而令人遗憾地是,有的家长竟然用它与孩子交换劳动和用它来“收购”孩子的孝心。
前不久,听到一个家长诉苦:我收摊回家,累得懒在沙发上,我看孩子在听歌,就招呼他给我捏捏肩膀捶捶背,他装作没有听见,后来我说今天你给我们做顿饭吧,我太累了。他随口说了一句:我不做,你自己不做就出去吃一口吧。我说我给你钱,给你20元,没想到孩子说:我今天心情不好,这个钱我不挣了!
不用猜这个孩子的话让他的家长会有多么不满和生气,就是我们在场的话,也会为之惊讶,都会感觉这孩子太不懂事了。当问起这孩子的家长平时都是怎么教育孩子参加家务劳动时,他告诉大伙:从小到大,都是用钱来哄他干活、哄他和我们亲近的,比如洗一次碗给一元,拖一次地给五元,洗一次衣服给十元等等。
问题的答案已经揭晓:表面看,是孩子只认钱而不懂孝敬父母,但这现象的出现完全是他们的家长教子不当造成的。
引导孩子自觉、认真地参加劳动,使他认识到他是家庭的一员就该尽一名成员的劳动义务是必要的,既能锻炼孩子的身体,又有助于他的自立,还能让他体验奉献的快乐,要是让他有机会体验家长挣钱的不易,还会使孩子理解家长、体贴家长进而能无条件地、主动地孝敬家长,可前面的那位家长居然采用金钱交换法刺激孩子的劳动热情,把应该郑重对待的教育工作儿戏化、商品化,这个做法从设计、实施到结果,全然没有了教育的内涵,没有了权利和义务的逻辑关系,没有了温暖的亲情互动,只有“赤裸裸”的“商业交易”,这对孩子的价值观和家庭伦理观念是一个明显的误导,使孩子幼小的心灵过早地污染上了“铜臭”的味道,随着孩子的长大,这种建立在金钱交换基础上的亲子关系就越来越淡漠、越来越疏远,孩子觉得干不干家务活、挣不挣家长应该付予的劳务费都是他的自由、都是他的权利,他认为自己有权利选择干或不干、有权利选择挣和不挣那些劳务费,他完全不会认为干活是在尽家庭成员的责任、是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不会认为干活是分解家长压力的需要、培养亲情的需要、是他完善人格的需要。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生下来是没有令人匪夷所思的什么观念的,他的脑海最初单纯得像一个干净的小桶,你倒进了什么染料,他就沾染什么颜色,从这个角度讲,那个孩子即使是冷漠、是有错误,那也是家长有错在先才导致孩子 “无情”的——家长没有意识到用金钱交换孩子的劳动、交换对你的体贴和给你笑脸是可怕的甚至是危险的。挽救这种局势,恐怕只有“体验”法才凑效:不要把孩子当成你家的客人和客户,要让孩子清楚他在家中的主人角色,先推心置腹地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向孩子介绍一下经营买卖的不易,再找时机让孩子亲眼看一看由于同行的增多或做买卖成本的增加造成利润的缝隙变小、看一看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无常给商家带来的困惑、看一看家长日复一日整天劳神费力地辛苦,在孩子时间和能力允许的情况下,让孩子亲身体验一下大人的各种劳动,要利用一些问题让孩子“参政议政”——让孩子给大人出主意、出体力,增强孩子的主人翁意识,当孩子愉快接受劳动任务并能尽心去做时,要真诚地表扬他,告诉他你们看到他的努力、看到他的进步、看到他的成功、看到他对家的付出是多么地高兴和感到如何地欣慰。要吸取教训,不要再草率地给孩子金钱和物资上的刺激,而是要找一个全家人都很难得的空闲,征求孩子的意见后或领孩子旅游、或和孩子一起去美食,在此期间和孩子一起憧憬你们家的美好未来。在肯定孩子已经长大、懂事、可爱的同时,还要及时、策略地指出孩子劳动经验、技能方面的不足,帮孩子进行技术攻关,这些都是家长在孩子劳动后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最佳奖励,这样他得到的一定是:被认可后的勇气和责任感的提升,是温暖、是快乐,是无价的亲情和健康的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