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感叹在城里买两斤圆白菜到老家乡下能买二十多斤
原创:随笔
作者:道之

一个邯郸人走近菜店里,挑了一棵圆白菜,菜店老板放到电子秤过重以后告诉邯郸人说:“四块钱”。
邯郸人一边刷微信一边说:“四块钱买这一棵圆白菜,在我们邯郸老家能买二十多斤。”
菜店老板说:“谁叫你在北京呢,从菜农的地头拉到北京,运输费高啊,人人还都想从这一棵圆白菜上挣点钱,从菜农拉菜的菜贩子进农贸市场每天就得交三百元钱,三千斤的圆白菜,每斤每天就得给市场一角钱,菜农种一季的圆白菜一斤才卖一角多钱。”
邯郸人说:“是啊!那个最辛苦的菜农挣不了几个钱,弄不好一季下来,菜价贱还会赔本。可农民工进城打工买菜就很贵,翻了十倍,中间商赚的利润大。零售商从批发商手里转一手再涨几毛钱。我们明知道地头的菜出地是多少钱,还得掏十倍的钱买的吃。”
我默不作声听他们的对话,心想,我家里菜园子的小白菜小油菜都吃不完,我却在这里买四元钱一斤比豆腐还贵的青菜。

此地非彼地,城市非乡下,有什么法子呢,回老家收入又大打折扣,在城市凑合着吃高价菜吧。
我看见货架上放着的干豆皮,便问菜店老板:“多少钱一斤?”
菜店老板说:“七元一斤”。
我只是问问并不打算买。
我前几天从淘宝上买了五斤干豆皮才花了九块八,包邮,快递送到了家门口,都不到两块钱一斤,看起来比这个还好,但我每当菜店老板说网上便宜的多。是啊,批发商和零售小贩都得赚钱,可商家究竟赚多少算合理呢?百分之十?还是百分之三十?亦或有的要赚百分之五十。卖菜的不像建材类商品标价都是虚的,购买时要求打折的,折多折少有弹性,菜店老板报的是明码实价,嫌贵可以不买。
有那网上便宜的供我选择,我是不会去超市买贵的,互联网打破了中间商的介入。干豆皮是容易储藏并且长途运输不会破损的,有些牟利大的中间商也会被互联网冲击的。

当然这菜店老板的零售七元一斤的干豆皮还是有人买的,有人不懂得在互联网购物,不知道网上的价格,我自己是买了三次,吃不完送朋友,两个朋友知道了让我发链接给她们也买了吃,说价格公道,产品优质,使普通工薪阶层得了便宜。
信息的透明化让老百姓越来越理性的消费,就像买衣服鞋子包包化妆品日常用品,生产商到终端客户,减除中间商,自然消费者得了实惠。在网上有比较,倘若买错了可以退货,没有后顾之忧。
其实做蔬菜批发商和零售小贩都是农村出来的,就说这个我们经常光顾的菜店老板,夫妻俩看店,他一年下来也能挣个一二十万不在话下,他不仅卖菜,还卖鸡蛋和各类调料,各类杂粮和面粉。批发市场不远,他比种菜的可轻松多了,也赚的多。
但从农村出来的都知道种菜的不易和辛苦。

一些网上也有蔬菜,但比街边小店里贵,偶尔做活动也买一买,不管怎么说,互联网时代,购物的途径多了,选择就多了。
2019.10.13

作者简介:周道芝,笔名:道之,网络昵称:道之轶事,爱好:阅读经典,看老电影,旅游,写作(体裁很杂,诗,散文,杂文,小说,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