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寒冰/一丛寒菊比琼花
中国文学/寒冰/一丛寒菊比琼花
精华热点

一丛寒菊比琼花
文/寒 冰
记得沈钧儒老先生有一首《赏菊》的诗:“一丛寒菊比琼花,掩映晴窗动绿纱。乍觉微香生暖室,真拟奇艳出谁家。樱唇滴处酥融雪,粉靥羞时涉泛霞。莫道婆娑春意减,案头回盱有名花”。这是古今吟咏菊花的诗词中较为生动传神的一首,他将秋日竞相怒放的菊花比作名满天下的琼花,实在是恰当不过。琼花作为扬州市花,是我国特有的名花,它风姿淡雅,风韵独特,在古代即博得了文人墨客的赞誉,赢得了世人的厚爱,它以叶繁花茂、洁白无瑕而名扬天下。相传隋炀帝听到琼花的盛名后,想去一睹她的芳容,于是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凿运河,通航后带领后宫佳丽下扬州观赏,但每次来时琼花自行落败不让他看,令隋炀帝大失所望。这段传说饱含着人民的情感,表达了他们对穷奢极欲的统治者的厌恶之情。诗的颔联、颈联以美人喻菊花,传神的写出了菊花的香郁、形美,尾联宕开一笔,极喻菊花是秋日的骄子、生命的强者。

菊花,清雅淡泊,凌霜傲寒,怒放于瑟瑟秋风中,展姿于百花凋零时,有着屈原、苏武般的傲骨,有着刘伶、阮籍般的清韵,有着香妃、西施般的体香,自古以来就与梅、兰、竹一起被称为“花中四君子”,在我国的十大名花中占据第三的高位,仅次于花中之魁—梅花、花中之王—牡丹。但梅花也罢,牡丹也罢,似乎只是上流社会、文人骚客、僧侣道士的座上宾,而菊花既超凡脱俗,又落落大方,十分的接地气,万般的有人缘,深受上至帝王、中至文人雅士、下至平民百姓的喜爱,可谓占尽人心、情压群芳、色比姮娥、韵胜薛涛。唐太宗李世民《赋得残菊》赞扬曰“阶兰凝曙霜,岸菊照晨光。露浓晞晚笑,风劲浅残香。细叶凋轻翠,圆花飞碎黄。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该诗以晨霜中的“阶兰”作陪衬,引出了晨光中的“岸菊”,运用比拟的手法,再现了残菊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笑立于晨光夕阳中的美好形象。颔联两句构成鲜明的对比,意在抒发诗人对残菊的怜悯;颈联的“凋轻翠”、“飞碎黄”从叶子和花色变化写“岸菊”之残;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有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况味!唐代元稹的《菊花》诗曰“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好爽快的元稹,直言不讳的说出了他偏爱菊的原因,饱含着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宋代苏东坡的《赵昌寒菊》是历代咏菊诗词中的名篇,诗曰“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这首诗意境唯美,以极为细腻的笔触把菊花的神态、功用描写的活灵活现、恰如其分。首句使用“轻肌弱骨”这样的字眼,可谓神来之笔,道出了菊花的清韵,第二句以极为浪漫的比拟手法,给予了菊花高度的赞美。三四两句传神生动,指出菊花不仅是一种美丽的花,同时也是一种延年益寿的药,并且是在百草凋零之后,它才慢慢地绽放。菊花是秋日的天使,是生命的强者。它代表着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承载着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屈原高声吟唱“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将菊花做为生命的美餐,精神的寄托,写出了菊花的灵魂;李商隐浅吟低唱“暗暗淡淡紫,融融洽洽黄”,渲染出了菊花的婀娜柔姿、婉转风韵。“荷尽已无摩雨盖,残菊犹有傲霜枝”、“夭桃枉自多含妒,争奈黄花耐晚风”、“一丛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古往今来,菊花的高贵品质、斗士气节倾倒了无数的文人骚客,鼓舞着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为民族的振兴而披肝沥胆,为华夏的繁荣而呕心沥血!菊花没有选择在温暖的春天里绽放,而是在寒冷的秋日里吐艳,这已令人刮目相看;但它身上还有一种可贵的精神,即使是枯萎了,也不愿掉落,依旧紧紧地抱在一起,显示了凝聚的力量,这在很多人的诗作中都有体现:宋代才女朱淑真的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宋代诗人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都在赞美菊花的这种品格。

由此,我在深思——中华民族不就是傲立于秋风中的寒菊吗?它历尽了内外战争的劫波,饱受了天灾人祸的摧残,经历了饥寒交迫的筛选!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其它的古代文明都昙花一现般的消失,唯有中华民族大家庭,虽带着满目疮痍,却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并且完整的传承了华夏文明,虽有过屈辱的“风刀霜剑严相逼”,有过“忍气吞声苟且时”,但终究是“寒花已开尽,菊蕊独盈枝”、“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雄视着古往今来!千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不就是凭借着菊花般的凌霜傲寒的顽强生命力吗?不就是凭借着菊花般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民族凝聚力吗?寒冰,原名仲金瑚,甘肃会宁人,大学文化,地质工程师,从小爱好古体诗词,曾在国家级、省级报刊杂志发表诗词、散文、杂文、科技论文、集邮文章百十篇。现为《当代先锋文学》、《都市头条中国文学社》驻站作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