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烈士孤儿的文化情结
文/韩生明
(一)春风化雨 滋育成长
我是一个烈士孤儿。抗战时期,在太岳根据地的一次日寇大扫荡中,我的父亲李旭亮被日寇杀害。当时,父亲年仅26岁。从此,我与母亲相依为命。
母亲是个善良而坚强的女性。她26岁居孀守寡,丈夫为国捐躯后,她依然参加革命,担任地下妇女干部,组织群众做军鞋,参加反奸清算、土地改莘等运动。解放后,他又任农村农业合作社妇女队长,领导妇女炼铁、学大寨、深翻土地。母亲是一位有责任、有威信的农村好妇女干部。
母亲对我管教很严。我刚入小学时,她经常到学校拜访老师,关心我在学校是否听老师的话,是否认真读书,是否认真写毛笔字,是否与同学友好相处,是否学业有进步等等。在家里,母亲常常检查我的作业,询问我在学校的表现,要我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认真做人,学好本领,将来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我的老舅父李舜琴,是一位革命家。他1924年加入共产党,1926年组建了平遥县第一个党支部(支部书记是香乐村的任建行),领导平遥县抗日斗争。解放后,他在中央教育部工作。他多次叮嘱我“要跟党走,继承父亲遗志,不忘母亲恩德”。我的唯一舅父梁峰,在我父亲被日寇杀害后,便从南候村迁到我村,以教书为名,从事地下交通工作。一边照料、帮助母亲,一边参加平介一区地下交通线的敌伪情报收集、反奸斗争。当时,我舅父在平遥县委书记成克的直接领导下,多次出色完成了护送我党高级干部往延安、太岳、华中等地的安全任务。小时候,我最好听舅舅讲平介抗战故事。从小我就佩服舅父的勇敢,铭记下舅父对我的教育,“你是烈士的儿子,要继承父亲的遗志,孝敬母亲,好好读书,做革命的接班人”。
(二)一片冰心,奉献青春
在母亲和舅父的教育下,我从小就立志将来做一个社会有用的人才。由于我刻苦学习,1956年我考入平遥三中,后又以均分90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平遥综合大学。在学校我有幸结识了我的恩师郭诚老师。郭诚老师是一位在国学上很有造诣的老师,我受郭老师的影响,对国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在文史、考古、文物,以及文化艺术方面有所发展。郭诚老师对我也很器重,我们师生有着深厚的情谊。郭诚老师去世时,我很悲痛,写过二首怀念恩师的诗,发表在平遥古城报上。
正当我学业发展时,赶上国家困难时期,全国出现大饥荒。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号召支持农业生产第一线,压缩城市人口。我响应国家号召,同时,我也想回家照顾已患脬肿病的母亲。于是,我毅然弃学从农。回到农村,回到母亲的身边,去尽一个孝子的责任。
在农村,我发挥我所学特长,先后担任村生产队会计,村民办教师。1970年,我担任首任村革命委员会主任,建立村办企业后,又任产品推销员。1992年,又担任平遥县糖厂供销科科长。
无论在那个行业工作,我总是廉洁奉公,毫无私心。在历次运动中,我都能保持高度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决不多花集体一分钱,决不收贿办事。我在担任平遥糖厂供销科科长时,有一送甜菜客户,想要以次充好,事前送我钱物。我知道后,杜绝了这一不正当行为,并衷告客户,“我们决不能做出卖良心的事,不能个人得利,坑害集体”。像这样的事例很多,这样做,我觉得“心底无私天地宽”。
(三)痴情文物,心系国家
我由于从小热爱文史,立志考古。步入社会后,我一边参加工作,一边研究文物。起初,我和我村的村民一样,收购古玩、古董,同时,观察、研究有价值的文物,发现和保护国有文物。
在郝生英好友的引荐下,我结识了我县李有华、李祖孝、赵昌本、段滋明、闫铁山等文物界的好友。当时,我邀请平遥县文物局局长李有华,副局长李祖孝来我家做客,彻夜畅谈,赴汾平交界各村考察文物。我带他们去汾阳招贤村(原来归平遥管辖,1952年划汾阳管辖),南开社唐代石碑,河东平遥碑记,招贤村出土唐代铜侍佛像,底座青铜铭文篆刻,汾平县铸造金文。
在文物保护方面,我做了大量保护工作。从北魏石佛的发现,到挖掘,并将七颗佛头像保护送归汾阳文物局,1977年,又回归平遥。还有,将22个佛身复归平遥文物局,10个明代木刻雕像,保护并交平遥县清虚观收藏。1982年,在全县表彰保护文物先进集体和个人时,平遥县人民政府颁发我“保护文物成绩显著”奖。之后,由香乐乡党委、政府推荐,经县核准,我被授予“平遥文化名人”称号,并享受县财政津贴待遇。
(四)柳暗花明 再结硕果
1981年,劳疾一生的母亲离开了我们。当时,我悲痛万分,思母情深。患了癫痫病,一直中医治疗,身体十分虚弱,几经瘫倒。2000年,妻子病故,更是雪上加霜。一时,旧病复犯,饭不思,夜不眠,精神恍惚,心灵遭到沉重打击。
正当我处于非常时期,我的知己好友郝生英知道我的处境,他觉得“解铃还得系铃人”,认为只有我热爱的文学、文史才能让我从阴影中走出,去寻找我热爱的文学事业。于是,他又引荐我认识了平遥县文联主席赵永平先生,并参加了县文学协会,参加了县老年书画协会,还让我担任平遥县老年书画研究会第七组组长(县协会常务理事)。为了参加县文联活动方便,我在平遥城内租房十二年,直到我被烟闷,煤气中毒,我才不得不重返家乡。在这期间,我热衷于文学创作和书画创作。先后参加了平遥县抗战五十周年《血与火》红色记忆创作,我撰写的记实文章,收录书中。《平遥文学》发表我的散文15篇,诗词10首。《中华老年诗词》(华侨出版社出版)收编我的诗词13首,并获特等奖,作品由“中华诗词学会”收藏。2008年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我的书法作品,参展“中国政协大礼堂书画展”,并获荣誉证书,2009年,中国首届“科学发展杯书画展”,荣获全国书画名家银奖,并授予“共和国优秀艺术家”称号。1999年,我的个人传略,被编入中华名人文化研究会、文化艺术委员会、中国华侨联合出版的大型人物辞典《国际人物辞海》,并荣获“世纪杰出人物”称号,被聘为高级编委,以资鼓励。
(五)生命不息,奋斗不已
年逾古稀后,我仍痴心不改,笔耕不辍。为了给后人留下一些值得记忆的东西,我将笔触伸向我村的村史搜集、整理、编撰上,完成《安固村史》,便成了我暮年的一个夙愿。
曾经,我村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任文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的李希孟,和我家邻居,幼年我们相处关系很好。他了解我,嘱咐我,“写咱村村史只能托望你了,这是时代赋予你这位烈士孤儿、文化学者的历史使命啊!”。于是,我从1997年接受李希孟老先生的重托后,开始收集、挖掘村史相关资料,着手撰写村史文稿。其间,几经周折,妻子病故,好友李希孟病逝,原村支部书记郭树林病逝,对我都是精神上沉重的打击。2013年,我的学生白二保上任村党支部书记,再次鼓起了我编撰村史的勇气,并得到安固村委领导白安福,以及郭风瑞、候德本、王守强、雷春明、李新根、王天豹等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协助我共同完成了《安固村史》这项艰巨任务,终于在2018年1月出版发行。这本63万字的史书,倾:主了我二十一年的心血,也是我对家乡交出的一份满意的答卷。
此外,我还发挥我书法的特长,在家乡创办了少年书法培训讲座,培养了不少书法人才。我村郭俊杰书法有了一定的水准和造诣,并在我的倡导下,办起了“北美书画”培训,为家乡培育更多优秀人才。
左一,作者韩生明 ,冯恩启、李秉章、毋克慧
(根据李秉章先生口述整理)
作者简介:
韩生明 山西省作协会员,晋中市作协、诗协理事,平遥县评论协会主席,世界华人金凤凰文学社秘书长。作品散见于《晋中日报》《乡土文学》《山西作家》《九州诗文》《火花》《诗林》《诗歌周刊》《中国诗》《长江诗歌》《中国诗歌》等报刊杂志,出版诗集《手上的画》《落叶的微笑》评论集《心溪笔谈》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