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河南老字号(中原贡品)创新升级工作会议暨第七批“河南老字号”、第六批“中原贡品”授牌仪式在兰考县焦裕禄干部学院举行。会议为第七批跻身“河南老字号”的96家企业和第六批跻身“中原贡品”的7家企业举行了授牌仪式。至此,我省公布认定的河南老字号达377家,中原贡品有94家。
许昌禹州的于家豆腐菜入选河南老字号!


一碗豆腐菜为何能入选老字号?
豆腐菜始于北宋,相传北宋真宗年间,禹州钧官窑督窑官御厨发现禹州石磨豆腐、手工粉条地道鲜美,配以熬制羊肉汤更是味道醇厚绵长,具有滋阴壮阳的功效,就运用宫廷的御厨技艺与当地食材相结合,秘制出豆腐粉条菜,既得到了钦差大人嘉奖,又可以对有功的窑工施以恩惠,就这样豆腐菜成为当地特色名吃。

清朝嘉庆年间,于氏家族于东海(1799—1867)在神垕钧瓷窑场经营着一家菜馆,因经营有道、童叟无欺,还经常对贫苦人家施舍饭菜,受到乡亲的敬重。有一钦差在一次下民间私访,在先祖菜馆吃饭,获悉食客对先祖的赞誉后十分欣喜,就让御厨给了先祖一张传统豆腐菜古方,以助他更好地服务大众,并且把豆腐菜技艺传承下去。于是,于东海在宫廷古方的基础上,凭借多年的实践经验,进一步调试豆腐菜的营养、口感与工艺,经过长期实验最终形成极具特色的豆腐菜,成为当地窑工集会时盛行的名吃,以它的快捷、味美、价格公道、用料考究、独具特色,而传承了200余年。由于先祖姓于,在宫廷做法加以升华的“老于家”豆腐菜,“老于家豆腐菜”因此得名,并且立下以德经营、诚信为上、父子相传、百年老店的宗旨。
后经于氏家族一代代传承、发展、改进,到第六代于国印、第七代于红涛,已经发展成远近闻名的地方特色食品--“老于家”豆腐菜,并且在传统技艺上又有了创新。
其一、众口能调的口味:于红涛现在可以用一锅羊肉汤可以做成不同口味、不同样式、不同肉品的豆腐菜,更加个性化,以客户要求保证食材、口感的多样化,众口难调他能调,并且达到了98%以上客人的满意,获得了一致好评。
其二、神垕特色烧饼:1、用一斤发面团(相当于见面酵母),在面盆中加入10斤面粉,以40度的温水和面,用双手揉合到“三光(面光、手光、盆光)”,然后放置1小时醒面,发酵到原来面积两倍大即可备用。2、加料:自制五料面(八角、花椒、小茴香、香叶、桔皮)、盐适量、植物油。3、做饼:把醒好的面擀成长方形加入五料面、盐、油后旋转盘起,然后分割拍制成饼状即可。4、烤制:采用土制烤炉、当地蓝炭(烧钧瓷没有燃烧尽的炭),烤制到外焦里嫩、层次分明、色如黄金、趁热食用、焦香宜人。

其三、网络化销售。为满足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通过微商城等网络平台采用真空包装,把老于家豆腐菜销往全国各地,让人们共享神垕味道。
“老于家”豆腐菜的发展至今虽然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为了保证天然纯正和营养成分不流失,其加工工艺始终延续古老的传统--纯手工制作,让这一古老工艺得以传承,所以也成为大家一直所信赖和追捧的特色健康美食。2016年经过CCTV4《记住乡愁》节目秘密考察、层层选拔被定位为节目重点推荐美食;2017年登上CCTV4中文国际频道《记住乡愁》对全球播放,《记住乡愁》的播出对这一传统美食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宣传作用。
于红涛所开豆腐菜馆的位于禹州市神垕镇第一中学旧址对面,方圆几十公里人人皆知,延续祖上的名称为“老于家”,四面八方食客慕名而来,为的就是吃一碗香辣美味的“老于家”豆腐菜。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民谣:等“垕”千年为钧来,到此一尝豆腐菜。
“老于家”豆腐菜经过于氏家族七代人200多年的传承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

精挑细选的食材,手净,心净,真材实料,菜品如人品
高汤:最关键的是高汤,汤熬好了,口味出来了,营养有了,菜才好吃,豆腐粉条菜的汤是由山羊羊骨、大骨等为原料,并加入了36种秘方料包24小时文火炖出,汤色白中微黄,口感醇厚,芳香四溢。

豆腐:其次是对豆腐的严格要求,豆腐是用农村石磨磨的,土法炮制浆水点的豆腐,将豆腐切成片用纯菜子油炸成,焦黄的豆腐片再切成3毫米左右细丝豆腐丝备用。
粉条:再者就是对粉条的选择,采用的粉条是专用的红薯粉粉条。一到冬天,用家乡红薯基地的红薯磨成粉,然后做成粉条囤积备用。加工过程是全手工操作,没有任何添加成分和杂质,绝对的绿色食品,所以口感特别好。
辣椒:接着是对辣椒的筛选了,辣椒油堪称一绝。在家乡设立无公害辣椒基地种植微辣的辣椒品种,配以40多种名贵中草药料,将羊尾油、羊腰油掺在一起熬至89.5度时放入辣椒粉,待出现那种只有老于家传人自己才能感到的香味时,迅速起锅。此时,椒油的奇香已经顺着门前的街道飘向500米开外。
老于家豆腐粉条菜对羊杂碎和羊血的要求也是相当严格的,每天都用新鲜、纯正的羊杂碎和羊血。

中国从远古伴随着陶瓷文化一路走来,神垕——北方陶瓷最著名的中心城镇,钧瓷五大官窑之首,1300多年来,钧瓷从原来的宫廷御用,发展成为今天国家赠送世界政要以及博物馆和收藏者尊贵的礼品盒藏品。而当年钧官窑窑工们最喜欢的美食——豆腐菜,如今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食之一。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老于家”豆腐菜也已从高督窑官独有的美食,发展为普通百姓追求的舌尖味道,这是能够记住乡愁的味道,在央视的播出勾起国人最初的中国梦。
豆腐菜以羊汤为高汤,烩入豆腐、粉条为主菜,配以萝卜、血块调和营养,最后加入辣椒油、葱花、芫荽而成。羊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羊肉能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身,益肾气,养胆明目,治虚劳寒冷,五劳七伤"。豆腐存在的历史悠久,相传是在公元前164年,由中国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所发明。粉条,是以红薯原料,红薯经磨浆沉淀等加工后制成的丝条状干燥的特色传统食品。三种主要食品相互吸收、相互影响、最后烩成营养、美味的豆腐菜。豆腐菜营养极高,含磷酸钙、碳酸钙、骨胶原 、铁、镁、钾等,豆腐素有"植物肉"之美称。豆腐的消化吸收率达95%以上。粉条有良好的附味性,它能吸收各种鲜美汤料的味道,再加上粉条本身的柔润嫩滑,更加爽口宜人。
清朝嘉庆年间,于氏家族于东海(1799-1867)在传统古方豆腐菜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豆腐菜的营养、口感和加工工艺,使豆腐菜入口清爽,味道鲜美,回味香而不腻。同时于东海观察钧瓷拉胚需要守“中”,不守“中”钧瓷不成。于是于东海也为“老于家”豆腐菜定下了守中的规矩,“老于家”守中就是守诚信这个铁律,做生意就同做瓷、做人一样,没有品德和灵魂将一世无成。“老于家”豆腐菜因此得名。后经于氏家族一代代传承、发展、改进,传到第六代于国印、第七代于红涛,已经发展成远近闻名的“老于家”豆腐菜。
几百年来,豆腐菜可谓钧都地区一道不可或缺的美食,随着人们的需求而逐渐发展,虽然食客越来越大众化,“老于家”豆腐菜,始终延续古老传统的加工工艺,并且不断创新思维,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所以也成为钧都窑工们一直所信赖和追捧的特色健康美食。
2016年9月,老于家豆腐菜被中央电视台选中并组织拍摄;
2017年3月,老于家豆腐菜在央视四套《记住乡愁》栏目想全世界播出,引起巨大反响;
2017年9月老于家豆腐菜被禹州市政府指定为“禹州市农家乐二星级示范店”
同年10月老于家豆腐菜的事迹在《腾讯新闻》发表。并被《今日头条》首页首条转载;11月又被禹州《好味道网》评为好味道一等奖。
2018年4月老于家豆腐菜被中央电视台回访,深度挖掘拍摄后在《记住乡愁》微信官网重点推出;5月在禹州市首届“蓬蒿人”杯人气美食网络评选为:本地头条美食联盟会员。
古镇窑工喜吃“老于家”豆腐菜,各个钧瓷窑口常以“老于家”豆腐菜招待贵宾,一直延续至今。到了现代“老于家”豆腐菜的礼品盒包装,既营养美味,方便携带,又经济实惠,已成为当地人馈送亲戚、朋友的绝佳礼品。如今“老于家”豆腐菜已登上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CCTV4),走向了千家万户,走出了国门,很多归国的中原华侨也专程来到钧都古镇回忆儿时的家乡味道,品尝中国的传统味道。
如今“老于家”豆腐菜除了继承传统工艺,有开发了一碗双味的豆腐菜,荤素搭配,巧调众味得到食客的好评。又增加真空包装生产线,把原汁原味的“老于家”豆腐菜快递到世界各地,让世界人民共享守中的“垕”道。
在钧都神垕,几乎每个人都喜欢吃“老于家”豆腐菜,很多人都有几个关于赏瓷与品尝“老于家”豆腐菜的故事。羊汤豆腐菜对于古镇神垕已不单单是一种饮食,而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窑工们与之不可分割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