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市除作为钧瓷产区外,还有众多陶瓷品类在这里得到长足发展,而禹州市浅井镇就有一座占地面积大、瓷器造型多样的窑口——扒村窑。它为研究宋代民间绘画和宋代民俗学提供了重要史料。
扒村窑烧制的瓷器品种造型繁多,艺术风格独特,以白地黑花为主,次为翠青绘黑花,间或发现的有黑、白、三彩、加彩等,因其花饰多以黑色为主,故扒村窑址又有“宋代墨瓷遗址”之称。
2006年5月,扒村窑址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扒村窑址为何被称为“宋代墨瓷遗址”?扒村窑瓷器有何特点?


标识碑处建有碑亭 不曾进行考古发掘
扒村,位于禹州市浅井镇,距禹州市12.5公里。10月28日,记者在禹州市文物管理处副主任教凤麟的带领下,来到扒村窑址。
扒村窑址前,竖立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识碑,其背后书写着扒村窑址的简介:扒村窑址位于河南省禹州市浅井镇扒村东部,该窑址分布在扒村河两岸,文化层厚度在3.5米以上,分布面积达170.08万平方米……
为了保护这份荣耀,扒村村民用南阳大理石建了一座单檐六角六柱的碑亭。如今这座碑亭成为世人了解扒村的一个窗口,也成为扒村旅游的一个景点。
“扒村窑创烧于唐代,终止于元代。文化堆积层分元、宋、五代、晚唐四层,五代堆积层较薄,同磁州窑产品极其相似,是我国北方金、元时期极具特色的一座民窑。”从2004年就开始研究、收藏扒村窑瓷的扒村村民边俊卿介绍,据《禹县志》及元代张克己撰写的伯灵翁庙碑文所载,窑户“几有万室”。
“这说明扒村当时的瓷窑业相当兴盛。”边俊卿说,“可惜的是,该窑址毁于公元1232年,至今没有恢复。”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扒村窑址到现在也没有进行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发掘。为什么不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原因倒也简单:在170万平方米的古窑址区域内,难以找到一块值得考古学家进行发掘的、完整的扒村窑历史文化堆积地层。
“每一片土地都被翻了个底儿朝天,地层关系混乱如麻,厘清扒村窑的发展脉络变得异常艰难。”教凤麟介绍。

以白地黑花为主,扒村瓷富有生活意趣
“扒村窑,本属民窑,其烧制的瓷器造型繁多,艺术风格独特。其产品以白地黑花为主,次为翠青绘黑花,间或发现的有黑、白、三彩、加彩等,因其花饰多以黑色为主,故扒村窑址又有‘宋代墨瓷遗址’之称。”教凤麟说,扒村窑所产器物以民用为主,以碗、盘、枕、瓶、罐等实用器皿居多。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古瓷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先生在为《中国扒村窑艺术》一书作序时说,扒村窑“将釉下彩的黑并加染淡赭互相衬托,以增进彩绘艺术的美感,绘画内容丰富,纹饰用笔工细、粗犷兼备,既有人物、动植物、鸟禽,也有来自民间的民谚、童语为装饰,取意都是民间喜闻乐见的祈福求祥,绘画内容丰富,生活气息浓郁,实为瓷上水墨”。
在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内,教凤麟指着一些陈列的残片介绍,扒村窑瓷器白釉常泛乳黄,釉面鲜有贼光,胎硬、瓷坚而厚重,质朴、略糙而不拙。其装饰手法多在器物表面施以诗或者画。其中,尤以在盆或者碗中心醒目位置画一枝大花卉或花草为多,也有许多是在器物中心写一个大字,如书写张、阵、道、忍、花等。从目前可见到的实物残片推断,当年应该是一盘一字,四件或者八件为一套,每套构成一个佳句。如现存的扒村瓷中能见到的就有写有“花”“雪”两个字的盘子。
“现在能看到的扒村窑瓷器图画可以说是‘每图必有意、意必呈吉祥’。”教凤麟介绍,扒村窑瓷器以富有乡土气息与民间色彩而见称,在宋代瓷中别具一格。特别是画面装饰多取材于当时人们喜闻乐见的生活小景,极富生活意趣与幽默感。
此外,扒村窑瓷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很巧妙地利用了化妆土,遮盖住了原胎体的不良呈色,为利用劣质原料生产优质瓷器创造了便利条件,也减轻了劳动强度和胎体原材料的加工难度,使得胎体整体表面光滑平整,釉层柔和滋润。它的实质是“以优盖劣”法。这在我国的制瓷史上,也是一个突破和进步。
“扒村窑产品以折沿花卉大盆最具代表性,遗址里散布较多此类残片。盆内用黑釉彩绘,纹饰布局层次繁多,为扒村窑装饰一大特色。”教凤麟说,宋代白瓷有很大发展,善于利用化妆土美化瓷面,釉色纯白或白中闪青。白地黑花瓷精品多见于北宋晚期至金代。

恢复烧制技艺,实现扒村振兴
南宋时期,因战乱,扒村窑烧制技艺随窑工传于南方,即景德镇青花瓷烧制技艺的前身,为后世青花瓷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此,全国文博界专家历来就有“黑花开罢青花开”之形象比喻。
“目前,扒村窑瓷器以陈设类艺术品为主,除传统的造型以外,茶器、花器、香器、酒器、宗教用器较多。”扒村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席军晓说。
当日上午,在禹州市浅井镇扒村席家窑坊,扒村窑瓷器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席军晓介绍了扒村瓷烧制技艺的工艺流程,主要分为原料加工、坯胎制作、装饰绘画、入窑烧成四大步骤。生产工序大致分为采矿、加工、制坯、凉坯、修坯、晒坯、药碱(化妆土)、绘画(花鸟、图案、人物、诗词)、施釉、阴干、装窑、烧成、出窑拣选等数十个环节。
在席家窑坊的珍品展厅内,席军晓指着复烧后获奖的扒村瓷作品说:“这些作品制作精致、造型优美,有的已达到红如朱、白如脂、黑如漆、绿如翠的水平,做到了粗料细做,满足了实用、经济、美观的大众需要。”
“扒村实现振兴,必须围绕扒村瓷做文章。”扒村村党委书记席亚飞认为,围绕扒村瓷,可以打造生态游、乡村游,以及餐饮、休闲、体验等产业链条。通过全力恢复“瓷上水墨”文化,可以把扒村打造成为“水墨瓷都”,瓷与村之间可以实现良好的互相促进作用。

扒村窑比磁州窑早100多年
在学术界,大都把扒村窑归于磁州窑系,因为二者的典型特征都是“白地黑花”。
磁州窑系是宋、金、元时期中国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它上承唐代北方烧制白瓷、黑瓷的诸多窑口,如巩义窑、相州(安阳)窑等,到了宋代逐渐发展成为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
现代考古学已经证实,至少在北魏、北齐时代,巩义窑、相州窑已经相继烧出白瓷。白瓷的出现,是中国陶瓷史上划时代的伟大事件。有了白瓷,才会有白地黑花、白地青花(青花瓷),才能在瓷器上绘出最好、最美的画卷。
磁州窑系窑口烧瓷品系繁杂,以白瓷、黑瓷为主。装饰以白地黑花为主流,纹饰题材取自民间生活。
磁州窑与磁州窑系是两个概念,尽管磁州窑在河北,但磁州窑系的重要窑口大都集中在河南。实际上,扒村窑要比磁州窑早100多年。这已经成为业界公认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