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是戏剧之乡,随便一个街头游园、广场就能看到有人拉着弦子,有人唱念做打,伴奏悠扬婉转,唱腔洪亮浑厚,戏曲底蕴深厚。八一桥头的豫剧表演、文峰游园的曲剧专场、南关社区的越调演出……只要是人们想听的,就一定能找得到。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许昌戏曲遍地开花,那么有京剧表演吗?有!今天,记者就带大家来到许昌市群艺馆,走近一群酷爱京剧、一生追随京剧的人。虽然他们是一群业余爱好者,但无论是月琴、京胡演奏,还是演员演唱,都几乎达到了专业演员的水准。他们就是许昌市京剧戏迷联谊会的成员们。

每周六、周日下午京剧表演与你不见不散
10月19日下午3时,记者如约来到位于南大街的许昌市群艺馆四楼,还未踏进戏剧活动室,就听到京胡和月琴的演奏声,演员华丽浑厚的唱腔,记者迫不及待地推门进去。
只见演员海燕、马爱霞和胡予川站在红地毯上,以形传神、形神兼备,唱腔悠扬婉转、声情并茂。和着京剧的配乐,马爱霞一会儿转着圈,一会儿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连停下来的姿势都是那样优美。三人有滋有味的演唱,有声有色的步法,灵动的眼神,把京剧那种韵味演绎得惟妙惟肖。唱词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似的从他们的一颦一笑中,从他们的一动一静中,一粒一粒地滚落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了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
一旁演奏京胡的刘亚平聚精会神,光左手边支架上的京胡都摆了八九把,不同的唱腔要换上不同的京胡。吴翠萍是弹奏月琴的。在她的手里,月琴似乎有了生命,发出美妙绝伦的声音,仔细聆听,令人如痴如醉。还有就是演奏京二胡的罗喜法。年近七旬的他,演奏起来毫不马虎,铿锵有力,几乎所有的乐谱都烂熟于心,令人心生敬佩。
他们是许昌市京剧戏迷联谊会的成员。据联谊会的秘书长吴翠萍介绍:“2010年5月,我们一群喜欢京剧的戏迷们成立了许昌市京剧戏迷联谊会。打那时起,每周六、周日下午三点大家就会准时聚集在这里,从未间断过。”


好的演唱和伴奏离不开导师的指导
记者注意到,吴翠萍的微信名称是“京痴”。觉察到记者的目光,吴翠萍笑了。
孩提时代的吴翠萍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京剧的美妙。“那时候,就是觉得京剧好听,有韵味,嘴里经常哼唱的也是京剧。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慢慢觉察到京剧的博大精深,也慢慢地喜欢上了,业余时间基本都用来学习京剧。”吴翠萍意味深长地说,“直到十几年前来到市群艺馆,认识了原馆长王文亭老师。王老师带着我一步一步地学习京剧,练习唱腔,弹奏月琴。他是我的启蒙老师,是京剧学习道路上的指引者。如今,王老师也是我们联谊会的会长,每周日都会来这里给大家提供指导,大家都为有这样一位专业的导师而自豪和兴奋。”
如今的许昌市京剧戏迷联谊会是许昌市唯一一个在省里备案的京剧票房,好多人都是慕名而来。其中一个队员马爱霞家住禹州,得知许昌市群艺馆里有一个京剧戏迷联谊会后,每周末都坐车来学唱京剧,唱完再坐车回去,风雨无阻,每周如此。直到几年前,女儿在许昌定居后,她才不用奔波了。“京剧就是我的生命,每天我都会在家里练声。以前没退休的时候,我还代表单位参加省里的比赛和演出,我演唱的京剧总会博得满堂喝彩。有一年,省里领导还专门点名让我去唱一段京剧。”马爱霞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许昌京剧同样出色戏剧之乡名不虚传
说到这儿,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副会长刘亚平。作为团队的琴师,刘亚平演奏的是京胡。他拉京胡,婉转动听,似乎把人带到了京剧的大千世界,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一直对京剧都有情愫的他,正式开始学习京胡是在2008年。那一年,刘亚平在北京照顾病人,闲暇时去听听京剧,深度接触后,才发现自己对京剧是如此钟爱。平时爱上网的刘亚平,就通过互联网寻找名师。
2008年5月初,刘亚平在网上找到了京剧琴师、毕业于中国戏曲学校的林宗褆老师,开始了启蒙练习。按照林老师的学习步骤,他一步步掌握了京胡的定弦、握担、音节、指法、持弓、运弓等。胡老师专业、认真、负责,得知刘亚平是1966年出生的,还专门赠送给他一把1966年制作的京胡。
由于京剧有好多调门,每个调门都需要专门的京胡演奏。为此,刘亚平专门购置了一二十把京胡,价格从两三千元到七八千元不等。“这一切都源于我的喜爱。因为京剧,接触到了很多全国优秀的京剧票友,大家在一起志同道合,海阔天空,人生有此爱好乃一大幸事!”刘亚平说。
队员胡予川说:“有时候,我们还会去魏武游园那儿演出,好多外地的游客看到后,都会来和我们拍照合影,称赞‘没想到许昌的京剧也这么棒’!。每当此时,我们就觉得无比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