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嘉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国家粮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北,始建于605年(隋大业元年),从唐朝开始大规模存粮、开始成为国家的大型粮仓,历经唐、北宋500余年,后来废弃。现代考古证实仓城东西长612米,南北宽710米,总面积43万平方米,共有圆形仓窖400余个。大窖可储粮1万石以上,小窖也可储粮数千石。唐天宝8年总储粮量约为5833400石。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大的古代粮仓。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含嘉仓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建设背景
隋炀帝迁都洛阳并修建隋朝大运河后,天下交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一条生命线,隋朝大运河的主要使命就是漕运,漕运最主要的物资就是粮食。含嘉仓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粮仓,也是大运河最重要的配套设施之一。
含嘉仓位于隋唐城内,这样的选址,和回洛仓不无关系。回洛仓建于隋朝,位于城外。隋末,天下大乱,李密夺取回洛仓,洛阳城一时陷入无粮境地。“手握”粮草的李密底气大增,更让隋统治者恐惧的是,粮食成为瓦岗军吸附民心的资本,大量饥民和缺粮的义军纷纷投奔瓦岗军,瓦岗军一时羽翼丰满。
虽然后来因为多种因素,瓦岗军起义没能成功,但李密抢占粮草的成功战略,却成为另一个有心人的“教训范本”,这个人就是李世民。李世民看到了粮仓在城外的弊端,他决定在洛阳城内建立粮仓,以免重蹈当年隋统治者覆辙。这个被李世民精心“设计”地理位置的粮仓就是含嘉仓,含嘉仓不仅供应洛阳城里的粮食,还起着关东和关中之间漕米转运站的作用,后来,它逐渐取代当时最大的粮仓——洛口仓,成为天下第一大粮仓。

建造运用
含嘉仓是唐代“天下第一粮仓”。含嘉仓又叫含嘉仓城,东西宽612米,南北长710米,总面积43万平方米,是隋唐东都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建立后,基本沿用了隋代的广通、黎阳、太原等仓,同时又增置了几处粮仓,其中最大的就是含嘉仓。
史家珍说,原来位于洛阳城北的回洛仓,曾是李密、李世民攻打洛阳时争夺的焦点,后因城外粮窖被占据,洛阳终因严重缺粮而被攻破。为了增强粮仓的守卫能力,并保证特殊情况下洛阳城内的粮食供应,唐王朝从隋末战乱中吸取教训,采取了变革措施,将含嘉仓建于都城之内。同时,唐王朝还规定,东都洛阳以东的租米都先集中在含嘉仓,再由含嘉仓通过陆路运至陕州,含嘉仓因此成为全国最大的粮仓。据有关史料记载,唐玄宗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全国主要大型粮仓的储粮总数为12656620石,含嘉仓就有5833400石,占了将近1/2。
对于含嘉仓的修建年代,专家们有分歧:有人认为含嘉仓与东都同时兴建,也有人认为其为唐代增置。但专家们一致认为,含嘉仓开始大规模存粮、作为仓城使用并发展为天下第一粮仓是在唐代。

专家推测,隋末东都城的粮食不集中,战事起后,城外粮窖被占据,洛阳终因严重乏粮而被攻破。于是,李世民从中吸取教训,将粮食储藏于城内含嘉仓,并随着储粮量的增加,增筑粮窖,含嘉仓才形成后来的规模。史载,唐玄宗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全国主要大型粮仓储粮总数为1266万石,而含嘉仓就储粮583万石,占近1/2,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一座粮仓,被称为“天下第一粮仓”。隋唐时,每逢关中地区有灾情,中央政府往往迁往水运方便、“舟车所会”的洛阳,就是因为洛阳有粮。当时洛阳“帑藏积累,积年充实,淮海漕运,日夕流衍”,而长安“府库及仓,庶事实缺,皆籍洛京传输”。武则天曾长期居住在洛阳,也因洛阳有粮。
发掘结果表明,含嘉仓遗址内粮窖的形制、结构等基本相同,最大的口径约12米、深约12米,最小的口径约8米、深约6米,均口大底小,呈圆缸形。当时,人们将窖壁挖好后用火烘干,把草木灰顺势摊在窖底,上铺木板,木板之上铺席子,席上垫谷糠后再铺席子;窖壁也用两层席子夹一层糠,里面装粮食,离地面半米处同样用“席子夹糠”法覆盖,然后封土,才算完工。
在被发现的粮窖中,除160号窖内保存着一窖完整的粮食外,其余全为空窖。而这一窖粮食足以令世人惊叹:被发掘时,窖里的粮食粒粒分明,有的呈棕色,有的发黄。考古工作者利用仪器检测,发现这些粮食颗粒48%被碳化,52%是有机物。人们在粮窖的木板缝隙中发现的谷子样颗粒,竟在取出的第二天发芽。

方孝廉说,含嘉仓设计的高明,首先在于选址在地势高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土质干燥,水位低,利于储粮。更重要的是,这些粮窖的结构十分科学,人们在冬季封存粮食时,用“席子夹糠”法使粮窖隔湿保温。如此储粮,粮食不易发热、发芽、腐烂,谷子可以存放9年以上不变质。此外,粮食被封存后,当时的人们还在封土上种小树作为监测手段:如果粮食发热、发芽,小树就会枯黄。
含嘉仓160号窖遗址中出土的铭砖记载了储粮的时间、数量、品种、来源、仓窖位置及授领粮食的官员姓名。从发掘情况来看,含嘉仓储粮的主要时段为唐高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而其来源有苏州、徐州、楚州(属现淮安市辖,位于江苏省中部)、润州(江苏镇江)、滁州(古州名,其1992年与滁县地区合并,形成了江苏省滁州市)、隋州(河北邢台)、冀州(河北冀县)、德州、濮州(山东濮县)、魏州(河北大名)等地,可见地域之广,规模之大。
废弃原因
唐玄宗后,由于隋唐大运河水量渐小,加上管理不善,漕运效率下降,粮窖多废弃,含嘉仓的利用率大为降低,160号窖则一直沿用至宋代。专家猜测,该窖之所以满藏粮食,可能与宋末战乱,皇家粮仓突遭变故而被废弃有关。 唐代后期,由于隋唐大运河水量逐渐减小,漕运效率下降,粮窖大多废弃,含嘉仓的利用率也大为降低,宋末战乱被废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