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新蔡故事,传承传统文化 ——新蔡文联第二十四期公益讲座圆满成功 暑气尽褪,秋风送爽。在这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金秋时节,问津阁公益讲座在暂停三个月后,又一次与大家见面了。这是由新蔡文联、新蔡作协主办,河南蔡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五期(总第二十四期)公益讲座。
为了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新蔡文联主席谢石华在十一月二日上午,利用公休时间,在问津阁为大家奉献了一场题为《“雅操方正”的都御史曹凤》的公益讲座。到场人员有教师、学生、医生等社会各界人士。
谢主席以话家常的形式,徐徐拉开讲座的序幕,先讲了曹凤的生平。
曹凤(1457-1509),字鸣歧,号西野,新蔡县城西大街人。明朝成化十七年(1481年)进士,历官祁门知县、陕西道监察御史、苏州知府、山西右参政、湖广右布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都察院佐理院事等,是第一个被奉入新蔡文庙“乡贤祠”的新蔡名贤,六十年后“至今犹有过其宅墓而问且拜者”(《曹氏家谱》)。
弘治二年(1489年),曹凤因“祁门治行为最。而当时徽之诸邑,莫不推先祁门者”,被辞官归里的原吏部尚书(别称冢宰)加太子太保王恕(字端毅,陕西三原人)奏荐,晋升陕西道监察御史。
弘治六年(1493年),曹凤在京因抗直不容,外放苏州任知府。苏州经济发达,俗尚奢靡,“精食馔,鲜衣服,丽车栋,婚丧嫁娶下至燕集,务以华缛相高”,并崇尚火葬。曹凤到任后,经过调查了解,制定了一套简约的婚丧嫁娶礼仪标准,禁止火葬,通告民间一切从俭、反对浪费,令行禁止,深得民心。在苏州六年,“政平讼理,各郡称最”。入京述职,受到吏部荐贤、礼部宴请。弘治十五年(1502年)升山西左参政,旋调湖广右布政。
紧接着,谢主席又为大家讲了唐伯虎与新蔡的渊源。
苏州才子唐寅(字伯虎)16岁中案首(秀才第一名),名重乡里。但因青春年少、放荡不羁,科考时遭到主考官方志(监察御史)非议,不予录取。按照明朝的规定,科考是乡试前一年由各省视学主持的预考,科考通不过的不能参加正式考选举人的乡试。当时曹凤在苏州任知府,通过时任温州知府的苏州籍同僚文林(唐寅好友文征明之父)了解到,唐寅才华横溢、本质不错,不该弃置不取,遂以惜才之心力劝视学方志改变主意,使唐寅得以补录榜末。次年到南京参加乡试,29岁的唐寅一举夺魁,高中解元(举人第一名),名动京师。不料翌年到京师参加会试时,本可高中状元的唐寅却因官场内斗,遭遇科场案牵连朗铛入狱,受尽折磨。危难之时,又是曹凤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屡次上书向皇上辩白,终于使唐寅无罪获释、贬为小吏。唐寅感激曹凤的知遇之恩,但对官场心灰意冷,从此绝意仕途,醉心于书画山水间,成为诗、书、画三绝的“江南四才子”之一。
正德三年(1508年),曹凤遭刘瑾报复解职归里为父守孝。当时已名满天下的唐寅闻知恩师落难,不避风险,千里迢迢到新蔡看望曹凤。民传唐寅在新蔡陪伴曹凤住了一年多,留下了大量墨宝。新蔡民间至今还存有明正德二年(1507)唐寅摹南宋李唐《山雪雾图》的真迹存世,宣纸绢裱带轴。1975年前后,谢石华主席还曾亲眼见过本村老书画装裱师钟继明(1912~1992,当地豪绅钟明甫族亲,而钟明甫与新蔡“宋半拉城”的宋氏家族是姻亲),用他家收藏的唐伯虎画的《虎》、赵子昂绘的《马》,为老伴钟王氏(大地主之女)裱褙了“线包子”(妇女们绣花用的针线包,内有很多折合式的方兜,装锈针、绣线、鞋样子等)内衬。据说,他家还收藏有八大山人的山水画,王羲之、郑钦陛(新蔡人,清顺治九年进士,累官刑部主事,著有文集多卷)等人的书法等,可惜“破四旧”以后都散失了。

新蔡仁义巷广为流传,在谢石华主席的讲述中,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它的由来。
在新蔡西大街路北,有一处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名胜古迹——仁义巷,上面有一块新蔡县人民政府立的碑文:
“明朝初年,湖北客商胡氏,卜居县城西街路北,开设易和同商号。景泰末年,曹氏入城为西邻,一向和睦共处。后因地界纠纷久讼未果。正德年间,曹氏诉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曹凤。凤复家书劝解: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悔悟,主动让界三尺;胡氏感动,亦让界三尺,遂成宽六尺长三十三丈的南北小巷,甚便四邻出行。街坊感其睦邻美德,誉之曰“仁义巷”。嗣后,曹氏科甲不绝,胡氏生意更旺,数百年来,传为美谈。”
据考证,新蔡这个大约于正德二年(1507年)曹凤任都察院佐理院事时形成的仁义巷,是全国得名最早的仁义巷之一,比康熙年间形成的安徽桐城六尺巷早了200多年。
“千里送鹅毛,礼轻仁义重”,这句话成为美谈。谢石华主席的生动讲述,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这句话的情深与厚重。
明朝时,新蔡县有一位乡绅,叫曹端,他儿子曹凤是当朝御史。他本人因为行侠仗义,口碑很好,皇上一高兴,就封他一个二品御使名号。
传说,有一天,曹端吃过晚饭上街随便走走,碰见一位老人拉着一车瓦盆,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他急忙上前问明原因。原来老人卖了一天一个盆也没卖掉,天已渐晚,正愁没钱住店呢。曹御史很同情老人,就把他邀请到自己家里,热情招待他。
老人在他家里住了几天后,曹端发下请柬,邀请了亲朋好友前来赴宴。席间酒过三巡,曹御史说:“我的一位老朋友从乡间拉了一车瓦盆,各位如果想要的话,尽可拿不必给钱。”众人一听,碍着曹端的面子,不想买瓦盆的也买了一个,一车瓦盆很快卖完了。曹御史替老人答谢了大家,把钱全部给了老人。老人接过钱,很是感激。临别时听说曹御史生日将到,老人再三说,到时一定前来祝寿,便回家去了。
转眼曹御史的生日就要到了,老人提前几天抱着两只鹅前来祝贺曹御史的生日。当他乘船至河心时,两鹅受惊挣脱,老人急忙一抓,只抓住了两根鹅毛。千里到此,往返两难,老人只好拿着两根鹅毛来到曹府。老人向曹御史讲了事情的经过,并请曹御史原谅。谁知曹端却说:“千里送鹅毛,礼轻仁义重嘛!”
打那以后,这句佳话一直流传到今天。
最后,谢主席给我们分享的内容是“曹凤优良家风的传承”。新蔡仁义巷形成后,曹凤一门更是人丁兴旺、科甲不绝。据不完全统计,曹凤之后相继培养出两位进士、五位举人、数十位秀才、贡生、监生等。其中最著名的有乡绅曹大夏、进士曹亨、曹守勋等。在曹氏宅区所对应的西大街耸立的“金榜传芳”、“桂林一枝”等七道牌坊,曾经是新蔡县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辉煌四五百年。
其子曹大厦是新蔡名绅,虽终身未仕,但喜欢奖掖后进、支持公益。乾隆《新蔡县志》称赞:“凤……之子大夏,性秉纯正,终日危坐无惰容,尚俭约、好宾客,见后辈学有进益,辄奖誉不已。以子亨贵,赠如其官。”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为营造尚学之风,曹大厦筹巨资铸造了两套1.25米高、重达数百斤的孔子铜像及规格略小的颜曾思孟孔门四杰配像,一套赠与曲阜孔庙,一套“奉之塾宫,钦于万世”,五年后(1555年)移于新建的县文庙供奉。但曲阜孔庙的那套孔子及弟子铜像“文革”中被造反派砸掉了;新蔡的孔门四杰像虽没能保留下来,但孔子铜像却有惊无险、得以幸存——局部被砸坏处得到完美修复,并复制一套替代展出。因此,新蔡这尊孔子铜像便成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尊,堪称国宝。
其孙曹亨自幼热爱读书,为人耿直,大有祖风。嘉靖十四年(1535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郎中、兖州知府、荆南道副使、浙江右参政、湖广参政、副都御史、兵部侍郎、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南京工部尚书(明朝迁都后,在南京设有留守政府)。初任京官时,京都贵戚多骄横不轨,曹亨执法公正不阿,使贵戚们气焰收敛,百姓们拍手称快。出知兖州府时,曹亨以严为治,敏思善言,史称“奏绩为天下第一”。年六十,巡抚太原,闻边关告警,先于守边大将顶风冒雪策马披甲赴敌,军心大振,合力破敌于龙泉关下。因功升为兵部右侍郎,大力整顿京军,穆宗皇帝检阅后龙颜大悦,厚加奖掖。
曾孙曹守勋(曹亨侄子),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历任山东曹县知县、浙江道御史等职。在御史任上,曹守勋秉承祖风,公正执法、直言敢谏、贡献突出,明熹宗特赐他“豸绣承恩”坊以示表彰。
曹凤优良的家风传承,打造出“一门三御史,四代皆名贤”的佳话。
一个上午的时间倏忽而过。谢主席以自己长期以来对新蔡文史的研究和对传统文化的厚重积淀,让在场的各位,领略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内涵之美。传统文化传播的广度逐步扩大,同时,激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热情。讲座结束后,在坐人员与谢主席在互动中谈了自己感受,表示很受益,并对谢石华主席的无私奉献表达了感激之情,希望讲座继续举办。有老师就“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与谢主席做了交流,表示要把“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讲给自己的学生。
在新蔡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出了绚丽的花朵。愿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公益讲座中,让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