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钩沉)
蔡一鸣的诗路历程(三十三)
《香白诗存》卷三,是收录1934年到1935年写的诗作,共40首。这4年中,据蔡一呜自述简历,他在冯玉祥先生的推荐下,在冀察绥靖公署、防空学校、陆军炮兵学校工作或学习,基本上驻足在北平,南京,曾一度回老家温州。
诗存卷三收录的第一首诗是《春雨书感》,是1934年初春在南京所作。诗中有句:“风雪满残冬,一雨春意生。气和山川丽,花敷草木荣”,“倾盆响屋瓦,霹雳起雷鸣。固知雨露恩,赖以助春耕。”诗中蔡一呜在春雨雷鸣中,大地“草木荣”而欢心,他也深知,这春雨正是春耕的及时雨,而忘却了自己“索居感寥寂”的生活。
这一年的春天,蔡一呜来到南京麒麟门沙子岗,拜谒了邓演达墓,并作了《谒邓演达先生墓》七绝八首。首绝,蔡一呜怀着巨大的痛心,呼天抢地的说“天愁地惨独来迟,三尺孤坟系梦思。泉下有知应谅我,依然潦倒似当时。”邓演达是引导蔡一呜走上革命道路的导师,然而邓演达的死,革命进入低潮,蔡一呜自责请邓演达谅解他,这也充分表露了蔡一呜反蒋革命的决心。诗中写道:“先生大节足千秋,遗恨经纶未得酬。十万悬金身价重,宁教一死不封侯。”诗中对邓演达的革命气节充满了热情的歌颂。
蔡一呜接着写道:“茫茫厌对蒋山青,缅想音容倍涕零。朝议犹闻诛十族,伤心岂独风波亭。”所谓“蒋山青”,是指南京的钟山,诗中作为典引用,出自元代萨都剌的《满江红·金陵怀古》,词的最后一句是:“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诗中提到的“风波亭”,典出岳飞被害事。风波亭原是南宋时杭州大理寺(当时的最高审判机关)狱中的亭名。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1月27日,岳飞及其儿子岳云,部将张宪在秦桧“莫须有”的罪名下,在风波亭被害。“耶苏早已误门徒,相对遥遥德不孤。犹记狱中凄绝语,狂澜将倒待谁扶。”诗中“耶稣”是指救世主,基督教的创始人。所谓“德不孤”,典出孔子语:“德不孤,必有邻。”意思是: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蔡一呜在诗中忧虑革命的狂澜将掀起,然而邓演达先生走了,谁将这革命大潮推向前。“何堪当道有豺狼,济世安民两渺茫。占得一杯干净土,让他称帝复称王。”蔡一呜在诗中強烈地遣责蒋介石暴行。“柴市犹留烈士风,从今宿草墓门空。贾生同有千秋恨,渠吊屈原我吊公。”诗中所指的“柴门”,典出文天祥就义处,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菜市为柴市的音转。“贾生”典出唐代诗人李商隐诗《贾生》,是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意在借贾生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全诗如下:“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论。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中的“渠”,是第三人称的代词。“漫天风雪为招魂,三字疑成终古冤。此日石头城外路,几人恸哭到荒原。”诗中的“三字”,疑指“莫须有”。“石头城”,南京的古称,古址在今南京清凉山。“功罪他年有定评,我来展拜泪纵横。孝陵在望孙陵近,独对空山感不平。”孝陵,指南京明孝陵,朱元璋之墓,孙陵,指南京钟山三国时的孙权墓。
1934年这个初春,蔡一呜先生,感春雨之及时,又感邓演达之死而“泪纵横”。
2019.10.31.夜
简介:古梁,原名邬浩良。民间文史学者,现任中华明招文化学术委员会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