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父亲为陈吴老寨题写的门匾
听说老父亲曾给陈吴老寨村的老城墙题有门匾,便驱车前往。寨门下有一耄耋老人看到我们去看门匾,就很自豪的告诉我们:这个门匾是解放前陈吴完小校长写的,他是我们这里月山原人,很有名,是建国初期的文教科科长,我是他的学生,我已经这么老了,他也很大年纪了。
老人在说“月山原”这三个字时特别提高了语气,说明了这个村寨在老人心目中的地位。
是啊,在建国初期,我们月山原村曾因为“三声一呼雷”而名扬洛宁,此三声是伯父张同声,父亲张恒声,叔父张振声。他们是堂伯兄弟,张虎林(人们传为呼雷)是我本族爷爷。他们四人接受早期革命教育,为洛南的地下党工作做出了一定贡献。
伯父张同声是洛宁县建国初期第一任文教科长,在当时号称洛宁才子,写的一手好字和好文章,1951年因历史问题涉一桩刑事案件被捕入狱,后来得到一纸平反文书后又被定为四类分子下放回村改造,在文革后期含恨自尽; 伯父如果能再坚持几年,就能看到他后来被平反昭雪的文件。
伯父张同声为陶村事件中牺牲的烈士撰写的碑文,此碑在陈吴乡小院内。
伯父张同声为陶村事件中牺牲的烈士撰写的碑文,此碑在陈吴乡小院内。
叔父张振声在堂伯弟兄中排行老三,据说叔叔仪表堂堂,十分英俊,年轻时曾和洛宁几名进步青年一起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在穿越国民党封锁线时被敌人抓捕,后由地下党周旋营救得以返乡。他在建国初期任洛宁公安科秘书(当时公安科只有三个人,即科长、秘书和会计),老辈人都说,叔父文武双全,口才了得,出口成章,讲话不要草稿,声音洪亮,在历次的公审大会上宣判发言,从来不用喇叭,盒子枪在身,十分威武。叔父于1952年因为阶级斗争的复杂性,心里苦闷,压力巨大,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当时人们对这种病缺乏认识,俗称魔症。就在组织上决定其调任陕州公署公安处领导岗位时,却因难以忍受病魔折磨,开枪自尽于县城东北城墙祖寺阁,年仅29岁。 叔父没有留后,现在审计署工作的张瑞民大哥是他的大侄子。
侄子们为张振声伯父立的碑
张虎林是我们本家爷爷,他是洛宁建国初期的第一任县社主任,因为当时计划经济,而且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县社是当时新中国建设时期唯一的经济部门,工作十分重要。据说虎林爷爷儒雅倜傥,思路清晰,能文能武,把当时的经济工作做的有声有色,后来也是 因为所谓的历史问题于1957年错划右派,返乡务农。在文革后期平反昭雪时,爷爷已经抱病多年,1979年得以平反,1980年去世,时年55岁。爷爷的后辈继承了爷爷儒雅的基因,我县著名的书法家张东辉是爷爷的孙子,东辉弟弟还是洛阳市首位书法硕士!
父亲在堂伯兄弟中排行第二,解放后先是在王范完小负责全县的干部扫盲工作,后来接任伯父的职位担任第二任文教科长,在历次阶级斗争中因历史问题倍受批斗之苦,在文革中被红卫兵小将“坐飞机”“戴高帽”游行示众,并遭遇暴打,父亲不堪忍受,悄悄找好了自尽的工具和地点,幸亏被妈妈察觉后和大哥紧紧看护。父亲幸运,在文革结束后,不但平反昭雪,还恢复了职位,继续给党的教育事业工作了几年时间,直到1984年64岁时离休。
解放初期名震洛宁政坛的“三声一呼雷”的四个人中,父亲是最幸运的。 所以父亲才可以在1999年给陈吴老寨题了门匾。老父亲于2004年去世,享年84岁。
岁月更迭,“三声一呼雷”现在还在耄耋老人的心里,但不久的将来就会灰飞烟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前几天家里过事,来了个外乡的年轻人,他说:听说你们村里的风水很好,在解放初期出过一个叫张三声的著名人物。呵呵,已经是一个变味的传说了。
父亲是1999年给老寨门门匾题的字,当时已经79岁高龄,门匾上的字虽然不是父亲生前的最好水平,但能看到老父亲的手迹,能听到他的学生对他的赞誉,我为老父亲骄傲!我为我们村寨骄傲!我为我们村曾经的辉煌岁月骄傲!

作者简介:落木,女,快退休了,赋闲在家时就喜欢弄一些纯手工的美食制作,然后就请朋友们一起品尝分享,其乐融融。喜欢布衣素食,崇尚极简生活,偶尔也会即兴写一些文字抒发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