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者说
原创: 司空
海阅会首发

一、何书可读
读书者大多为好书、品书、用书并藏书之徒。一个读书的人,对好书的钟爱堪比酒徒对美酒的痴迷,所称“徒”者,不足为过。
读书的人一般都能在品书的过程中鉴定书之优劣,但也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认为,一本好书要有的起码标准便是有思想,那种思想要能照亮现实,并让整个世界在你面前清晰可鉴。说白了,就是要读有用的书。
书海无涯,有用之书难觅。如果说读书是一种修炼,其实苦苦寻觅好书的过程,也是另一种修炼。读一本对工作和生活有益的书往往是需要运气的。并不是电视、报纸、网络、手机大肆宣扬的便是好书,也不是周围同事朋友争相传阅的就一定有宜。发现一本好书如同求得一位贤妻,可以相伴一生。这也是一种缘分,此缘可贵,可托终生。
读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书不读不知其优劣,就像人不察不明其德行。我很同意林语堂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本书是人人所必须阅读的,只有在某时、某地、某个环境或某的年龄中一个人所必须读的书。”
【】林语堂《讽颂集》赛珍珠做序 配30多幅插图 漆面精装大32开
出版社:The John Day
出版年份:1940【】
所以,“何书可读”没有一个很权威的答案。我想先要保证有“量”,再考虑“质”,读书就会升级为一种高层次的享受,比闲来无事与酒肉作伴,拿游乐度日要好得多。
读书如果不能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那么此人的生活质量很一般;读书如果不能有所选择,那么此人的读书质量很一般。书是需要读的,更要有选择的读。选择的过程就是提升的过程,天长日久的积累,人的气质、举止、谈吐等外在表象都会因内在的提升而改善,给人不一样的文明之相,所谓面由心生。被好书感染就像进行了一番养生调养,可算是物美价廉效果好的奇方。好书是心灵的净化剂,可以不求佛、不问道,多读好书即可成佛成道,不必以虔诚之心,盲目笃信歪理邪说。
读书可贵,贵在持之以恒,贵在日积月累,贵在有所回味,温故知新。会读书的人懂得“反刍”,读一句得一句之妙,读一章懂一章之理,读一本通一本之义。没有智力的差别,而是态度的问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识是积少成多而完成的痛苦的蜕变。今人羡慕诸葛孔明舌战群儒之才气,却不知其“恭躬于南阳”之勤学苦读。
但并非读书一是要苦,一味追求那种苦劲,在条件如此优越之时,仍要模仿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着实有些形而上的可笑。但读书的精神是要继承的,程门立雪要学之求学心切,囊萤夜读要学之功勤不倦。读书的精神也是为人做事的精神,说白了就是认真二字。不可学黑狗熊掰玉米,掰一个扔一个。
认真读书自然就会发现何书可读,何书不可读。不读怎么会知,就如同饭菜,不亲口尝尝,怎么会知好不好吃,不认真回味怎么会知可不可口。狼吞虎咽不是科学饮食提倡的,读书也讲究细嚼慢咽,也讲究慢工出细活。好书如佳肴,可以回味无穷;好书如良友,可以左右逢源。
一本好书往往是对读书者口味的,对上味了,也就值得品读一番了。
我大致引用培根的话来说明一下:“历史使人聪明,诗歌使人精确,自然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和修辞学使人善辩。总之,读书能陶冶个性。每一种心理缺陷,都有一种特殊的补救良方。”
【1899年 弗朗西斯·培根文集 漆面精装36开】
换句话说,世界上没有什么食物是你必须吃,你应该进食什么,关键看你能消化什么,或者你缺什么、需要什么。说到底,何书可读,兴趣是关键。
所以,何书可读是很难回答的,或许这是所有读书者一直苦苦探求的问题。
二、读书何求
读书之道,贵在学以致用。
书不读不知其妙,读而不用不知其妙不可言。
读书最首要的就是活动思想,这仅仅是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让思想回归现实,用思想改造客观世界才是最终的目的。这同时又是检验思想的过程,也是回答何书可读的必由之路。读书是为了获得作者的总结,有思想的、有成就的总结会形成理论,理论又回归现实成为控制现实的工具,真理就在这种循环往复中形成。所以,书不可只读不用,否则就会成为落满尘埃的摆设。有些人就是喜欢满腹经纶却无所事事,看似是理论上的巨人,实则是行动上的矮子。
“好钢用在刀刃上”。付出艰辛学来的知识不是“嗟来之食”,不仅要用,还要用在该用的地方。
读书何求?求得就是“实干”。这就是读书价值观的问题,此为读书之“大义”。
正所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读书者若不胸怀天下黎民,若不情系民族安危,那还不如不读,多读多费。就像挂错档的汽车,非但不能正常起步,起了步也会半道死火。
古人云:“学而优则仕”。在这个功利心十足的社会中很有市场。似乎学生们认真苦读都是基于这种受欢迎的读书价值观。莘莘学子,读了书考不上好学校,不算优秀;考上了好学校,读了“圣贤书”,却考不上公务员,不算精英。精英教育就这样扣上“非仕不贵”的高帽。与其说是学以致用,不如说是学以考官。
现实的需要给本应圣洁的读书求学变得功利心实足,竞争之激烈又让学风变得唯利是图,人性泯灭,火药味实足。我想。还是要回归实践的标准,考出来的官是不是能有所担当,勇于接受实践的检验,又该另当别论了。如此一来,考的官和买的官也差不太多。
由此可见,学而优可以为仕,但不一定成事,有时候还会坏事。以当官为目的书,读起来一定很苦,甚至是苦不堪言。
会读书的人,懂得活读书,也会苦中作乐。读书不要成为负担,书海就不会是苦海,读的是兴趣,求的是真知,得的是灼见,用的也会得心应手。此为读书之“小义”,是方法论的问题。
读书可以研读,也可以浅尝辄止,尽可得书之妙趣。
研读一本心仪的书,往往回味无穷。我有一个嗜好,读到得意之处便会长舒一口气,似乎先前憋着的毒气被化解中和后得以顺利释放,身心得到了净化和调养。研读不是专家独具的准则,我们这些俗人也可尝试研究着读读书,多省点闲聊多花点时间,遣词造句,行为风格,思想内涵都可以通过研读进行吸收转化。研究式的阅读也不一定针对经典著作,一本旧杂志的某篇美文,一份旧报纸的某则“新闻”,都可以丰富我们的神经空隙,让思想更加饱满。
我喜欢在读书的时候拿支笔在书白处写些“废话”,然后还标注时间。多少有点主席的范儿。等再次翻阅时看到当时的理解,或觉可笑而作一番修正;或觉独到而对先前的自己深表一番钦佩,多少有几分自恋。这便是我的研读乐趣。所以,我不喜欢借书阅读,发现喜欢的书都要亲自买到手才看,毕竟人家的书不便在上面“涂鸦”,也就没有了读书的雅兴。因此,我囊中常因买书而羞涩。近日,读旧杂志一篇星云大师的小文,言及他也是爱买书的主,连生活困难时候也是一有钱就买书。有人笑他:“你不买吃的、穿的,买书做什么?”他说:“我将来要办图书馆。”此故事深得我心意,面对质疑的时候可理直气壮:“学大师,办图书馆。”只不过我的藏书还真不算多。
我是个业余的读者,研究着读书还算是少数,大部分时间我还是钟情于浅尝辄止。我经常号称自己是什么都想知道的人,所以什么都读点,什么也都知道点。《三字经》里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礼记》也作“人不学,不知道。”)为了知义知道,我还是喜欢读书,并以读书为乐,浅尝辄止。浅尝辄止,现在大多是以贬义词出现,比喻不肯下功夫钻研。但我此说“浅尝辄止”有点像原出处的表述,清朝彭养鸥《黑籍冤魂》中提到:“此物非不可尝,苟文人墨客,浅尝辄止,用以悦性陶情,有何不可?”
【(《论语》西文版,“仁”译成“humaneness”,不是“kernel”)】
说的好,就是不深究又有何妨?读书不较真也是一种超脱的境界,又一种修炼。我索性按郝明义先生讲的“甜食阅读”来定义,重要的是书是否让你转换了心情,随性翻阅,“来电,就值得花时间读下去;不来电,别人怎么推荐也不必去理它。”
这似乎又回到了“何书可读”的问题上了。其实,“何书可读”和“读书何求”本来就是一个问题,那就是:视书为何物?视之为财富,便富可敌国;视之为生命,便可舍身忘我。说到底,还是个态度问题。
王安石说:“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道理的伟大就在于微言大义,引人深思。而这些道理,不读、不学、不思又怎得之大义?
编者:
标题和书法为编者所加。
感谢图文作者!感谢《海阅会》!为人们提供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