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兵25年,着实不短。
写过军旅方面的小说、散文和文学评论,算起来也有二三百万字。最满意的是军旅系列散文,涉及军营里的词语、人物、器件,对军旅生活和文化有系统而深入的文学性书写。为此,曾获过第十届解放军文艺奖。
为战友们拍过许多照片,具体数量还真无法统计。
是的,立过一次二等功,立过九次三等功。
25年的军旅生活,可以回忆的太多,然而,在我心头浮现的还是训练场。那些训练,那些比武,那些青春的血性与澎湃。
军人,上过战场,才是真正的军人。当然,这样的战场是广义的。
如果没上过战场,在训练场上又无多大动静,那么这样的军旅生活,占上风的只是生活。
这篇文章有些长,但长不过心中的回忆。
这篇文章有些长,但读下来,也能基本感知真正的军旅生活。
——北乔
时下,礼兵、纠察和一些担负巡逻任务的军人佩戴含有窄带和腰带的标准武装带,似乎装饰多于实用。只扎腰带的军人在营区里占多数,作战部队的全副武装,多半也是如此。
其实,我军的武装带从无到有发展至今,就很少正正规规地使用过标准武装带。有人曾这样解释道,我军的主要战术以游击战为主,要求具备很高的机动能力,所以得尽量轻装,武装带上不可能像外军那样挂许多的装备;再者,我军在战争年代,除了一支枪几枚手榴弹,确也没过多的装备。如此一来,武装带中的窄带也就失去了作用。
不知道这样的说法有多大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但兵们通常只扎武装带中的宽带即腰带,是事实。因而,腰带,成为兵们最常用的称呼。有时为了与内腰带区别开来,也称外腰带。对此,有人说本来就是腰带,就该这么叫;有人则认为叫腰带,是表明军人扎武装带和常人系裤带一样不可少,以此强调军人与武装带的关系之密切。我倒觉得这两者兼而有之。尽管这样,在一些营区和某些场合,兵们还是叫武装带。因而,腰带与武装带两种称呼,都在营区和兵们唇边流动。
我总以为,称腰带,强调了其最基本的功用,而呼之为武装带,点击了其要害,更有意味和兵味。如同我钟爱兵味一样,我喜欢称武装带而非腰带。

武装带本是应实战而生,但如今已成为军人形象必不可少的提神醒目之物。武装带之于军人形象的作用,是其他装备和饰物所无法替代的。
一名军人,只要扎上了武装带,哪怕没有钢枪在手,也能显出兵相军威;反之,则总让人觉着少了些什么似的。不上训练场或无需携带装备,照理,武装带也就派不上用场。其实不然。外出执勤,可以不备武器,不带执勤用具,武装带是一定得扎上的。部队集会、连队点名等场合,武装带是严肃、正规的代名词。
兵们在集合时,常常会相互打听要不要扎武装带。在兵们看来,要扎武装带,就预示着严肃紧张,行动起来务必中规中矩。营区多为正规的时候,这么一来,兵们的生活以扎武装带居多,这才有了“一年四季扎武装带”的说法。一些机关兵,常年没有扎武装带的机会,就将其当裤带使。这样的兵外出时,便服是名牌,裤带却与之不配套的武装带。地方朋友嫌这样的搭配老土,兵们下巴一昂说:“老土?你想土还土不起来呢!”言语之中,确有几份得意。地方朋友也不好说什么,不管怎样,在他们心目中,武装带还是有那么点味道的,只是大多数嘴硬不想承认罢了。
初入营门的新兵,摸不透扎武装带的规律,加之时时防着集合,常常是武装带不离身,就连上厕所也规规矩矩地扎着。那些不戴帽子扎着武装带的,不用细看,十有八九是新兵。新兵的想法很朴素,别管怎么着,把武装带扎在腰里,心里踏实。新兵嘛,能图个踏实就很满足。个别的老兵即使随身带着武装带,也是扎在衣服里面,不像新兵那样显山露水。
武装带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兵相。按规定,扎武装带的松紧程度是以插入两指为适度。在兵们看来,武装带扎得松紧和兵们与营区的关系恰好对应。新兵把武装带勒得死紧,别说插手指,就是刀片也不一定插得进。新兵嘛,对营区里的一切还处于懵懵懂懂的阶段。营区是弓,新兵是箭,部队的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以及营区里特有的风俗规矩是那只搭箭拉弓的手。新兵搞不清东西南北,时时都是箭在弦上,不紧张的时候,也自己把自己绷得紧紧的。那些对自己要求严,想多得到班长表扬的新兵,一天到晚不知要整多少回武装带,就生怕因为武装带扎得不完美,让班长找出点茬子。新兵就是新兵,甭管他们怎么讲究,那武装带还是扎成了新兵样。这样一来,新兵一方面喜欢扎武装带,好让自己多一份紧张样,更有点军人样;另一方面又怵扎武装带,腰间总是不得劲儿,别扭着呢!说到底,这也是他们对营区的感觉。
老兵比新兵精多了,知道什么时候该紧什么时候能松,能够在营区里游刃有余。有素质的老兵就像与营区保持着最恰当的距离一样,武装带扎得也是自如而又得当。老兵油子常常是松松垮垮地将武装带往腰间一挂,一动起来,武装带晃个不停,叮当作响。这跟他们在营区里的表现如出一辙。有经验的带兵人,用手试试兵腰间的武装带的松紧,就能掂量出这兵的作风紧张程度。有时带兵人对老兵的夸奖就是,不赖,这武装带扎得是那么回事。兵们都明白,这是在称赞老兵自身要求严,作风丝毫未减。
有的老兵在教育新兵时说:“好好学着吧,部队里的东西样样都够你学上一年半载的。就拿扎武装带来说吧,勒紧了扎松了都不行,不松不紧刚刚好,告诉你,等你把武装带扎得自然扎得标准,你这兵也就当出点样子了。”新兵初听到这话,总不服气,这老兵也太那个了,瞧瞧他,居然把扎武装带上升到了当个好兵的高度,把扎武装带的水平作为衡量当兵好坏的重要标准,真会拿我们新兵开涮。在许多事情上,新兵对老兵都有类似的意见。新兵嘛,对营区里的事情要么以为高深莫测,要么觉得就那么回事,根本没有以前想的那样神秘。走向两极的新兵,最终在现实面前回过神来,意识到营区的确是个奇妙的世界,许多东西并非是学会的,而是被时光催熟的。等新兵真正读懂了营区这本书的部分章节后,他就成了老兵。到这时,他才会发现,当初老兵的话颇有哲理,更发现营区里还有许多东西是无法言说的,只能心领神会。
新兵扎上武装带,老老实实的。武装带把他们腰箍紧的同时,也紧张了他的全身和神经。老兵喜欢把手往武装带上一扣,摆出一幅美国西部牛仔的模样。在人前,新兵的武装带始终在腰上,老兵的花样就多得多了,把武装带往脖子上一搭,拿在手里乱晃荡,一手拽带扣一手拉皮带制造出响声……越是老兵油子,越是爱把玩武装带,越能玩出花来。

武装带还是兵们的武器。在侦察分队和武警内卫部队,有一套旨在充分皮带和带头击打功能的“腰带操”,简单有效,很具实战性,是防身攻击的好兵器。我没有考证过是何时由何人编排的,但我相信,编排之人一定既精通中华武术,特别是武术中诸如枪、棍、镖之类的兵器,又对武装带有着很深的了解和浓厚的感情。用武装带将歹徒的双臂在背后捆成“八字绑”,更为武警官兵在执行任务中所常用。以随身之物作为武器,似乎是武警官兵的专长,就连两根细细短短的普通鞋带,他们也能用来把歹徒捆得无从反抗。
上了练兵场,武装带是蛮好的训练辅助用具。兵们练队列的第一关是拔军姿,说白了就是练个好站相。其中的挺胸收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度不小。不少的兵想站得笔直,可不知该哪儿发力,咋样算是有板有眼。这时,精通训练的班长拿来早已准备好的木板(有时干脆就是根棍子),从兵的背后插在武装带里,兵想不直也不行了。不过,这滋味不好受,在兵们的感觉中,后面别根木板简直赶上连长站在后头。这一招,因为特别的不好受,许多兵总以为班长此举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运用训练方法是旗号,真正的目的是趁机加点惩罚的佐料。班长把兵们的心理摸得透透的,对那些训练出工不出力的兵,时常就来一句,“再站不好,就给你别根棍子!”兵们闻声立马有所表现,竭力挺了又挺,不是怕班长,是怕那根棍子。跑步小臂爱上下打鼓或外开的兵,班长教他小窍门,小臂内侧贴着武装带前后运动,就能使动作标准。武警战士练倒功时,起初不得要领,硬生生地往地上摔。班长在后面提起兵的武装带,以帮助训练者在慢慢着地的过程中熟悉空中的动作,掌握倒地时该是哪些部位先着地又该如何接触地面,体会动作要领的每一个细节。这时武装带的作用和游泳圈相近。兵们在各项训练中,总是能让武装带发挥些作用。
武装带在兵们手里,就是一件多用工具。带扣是绝好的开瓶器,带片是扳手和起子,把皮带上刻上刻度就是尺子……在野外生存训练时,武装带的作用大着呢。有趣的是,一些老兵能让武装带发出的声音应和某种乐曲的节奏。在联欢会上,武装带就是一件别具一格的打击乐器,最起码是很有韵味的快板。训练间隙,兵们迅速变严肃为活泼,把武装带从腰间取下绑在两人的腿上,玩起追逐游戏。
这要说起来,可还真没完没了。我想说的是,兵们已不再单单把武装带看作装备,而是当作了自己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兵们对营区里的许多物件都有这样的感觉。要他们说出个一二三来,比较困难;指着某件物品问他们与它有没有感情,兵们常常一口否认。可在实际生活中,他们所表现出的行动,总是不自觉地显露出偏爱之情。有一位老兵说过,这兵当长了也就怪了,什么东西都当宝贝,我刚入伍那会儿,看到武装带挺害怕的,现在可倒好,亲切着呐!老兵说这番话时,现出了少有的慎重口吻,表情也相当的温暖。要知道,老兵一般情况下多爱半真半假地开玩笑,想让他们在非正式场合好端端地说话,有时确实是件挺难的事。
兵们退伍时,可以舍下一些东西,要么留给新兵或要好的做纪念的,要么随手扔掉,但很少有兵不带走武装带的。其实,那武装带已旧得不行,做不了什么用,可老兵却像宝物一样对待,似乎比拳王的金腰带还珍贵。临打包清点物品时,兵们特意查查武装带是不是放好了。
我不知道,那些小孩子扎的武装带,是不是都从退伍军人那儿要来的。我在孩提时,我叔叔从部队回来后,送给我一根破旧不堪的武装带,我扎着它睡了好多晚上。在小伙伴中,我因为有武装带,地位顿时提高了,人缘也空前好了,许多小朋友主动和我拉关系,为的是能扎上武装带神气一会儿。在我的童年,有一支木枪和一根武装带,那就是真正的解放军,是小伙伴们的王。现在,武装带似乎随时随地都可以买到,但孩子们还是喜欢扎上它到处显显。至少到目前为此,玩具枪和武装带,还深得男孩子的偏爱。

新兵的武装带是新的,光泽度极好,硬度有余,弹性不足,手感极差。武装带的正面像他们的脸蛋,光亮亮的,满是稚气;武装带的反面如他们做事时的手脚,毛毛糙糙的。老兵的武装带就跟老兵一样,满脸的沧桑,一身的伤痕。训练时,武装带常年与摸爬滚打的兵厮守在一起,自然也就和兵们一样落下了许多因训练而带来的划痕。因而,有的干部这样说,一个兵训练的劲头和成绩,都能从武装带上反映出一二。
有些老兵在摆谱时,会不无自豪地说:“看看这武装带,再瞅瞅咱身上,你就知道混一个老兵的名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爱吹牛的老兵,亮起武装带能和新兵侃得神乎其神,侃得新兵晕乎乎的找不着北。不过,你别以为老兵净在吹大牛蒙新兵。不少的老兵,在营区里并不是平淡无常,即便是平淡,也有许多能让他们自豪的故事。与其说武装带是老兵们讲故事的道具,还不如说是他们显示故事真实性的凭证。老兵,平常看似大大咧咧的老兵,能记住武装带上每一个伤痕的来历,清晰得就如同对自己身上伤疤的了解。
如果说武装带的正面就像兵们的外表,那么武装带的背面就是兵们的内心世界。
新兵的武装带的背面,大多和他们的下巴一样毛茸茸的,保持着皮革原有的本色。个别心细的新兵会歪歪扭扭地写上自己的名字,以防和别人的混了。再细点的,还会加上某某连某某班。新兵在武装带上写字做记号,基本是出于本能,别无他意,毕竟他们与武装带相处的时间甚短,没有建立起像老兵一样的感情。
兵当时间越长,武装带背面的内容越丰富。
武装带会成为一些兵的履历表。姓名、籍贯、文化程度、身高、体重、血型、出生年月、入伍年月、入党团年月、提升正副班长时间、立功受奖情况,等等,几乎应有尽有,无所不容。兵们把上述的条目拣自己认为重要或自己偏爱的写在武装带上。我曾经看到一个兵的武装带的背面不但有上述的全部内容,而且还写道:长相:中等偏上;体型:略显瘦;爱好:打篮球;特长:三分篮;缺点:不会拍马屁。这真赶上档案了。
许多兵就这样把武装带当作了记事本或日记本。授衔、第一次上哨以及他们军旅生涯中自以为重要的事,都会不厌其烦地记上几笔。既是记事,便有些自己想记下又不想让他人看明白的内容。这时候,兵们会做些小手脚做伪装。一兵的武装带背面有一些特定的日子,后面有各种符号。我没有追问,但我知道,这每个符号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一根武装带,隐秘地记载着他当兵的历史。
一次,我到某边防哨所采访,看到一老兵武装带的背面有这样的文字:“1993年8月7日,我在上哨时,见一名长发少女从山腰走过,红红的长裙像一团火,她好像朝我笑了笑!”后面还有他画的一幅速写。有兵告诉我,这里荒无人烟,根本就不可能有什么姑娘来,更别说还是个穿着红裙子披着长发的美丽姑娘,老兵是在山上困久了成了花痴。为这事,兵们动不动就争论个没完。这位在哨所呆了六年的老兵,每回都要争得脸红脖子粗,有时急了就说粗话。那天,他对我说:“我真是看到了,可没人相信我。”我安慰他,“我相信,我相信你!”他眼里一下湿了,紧紧握着我的手说,“谢谢你!”后来,他又说:“那帮新兵蛋子,等他们像我一样在山上呆这么久,也会看到那姑娘的。”听了他这话,我真糊涂了,没法搞清老兵究竟有没有看到过那姑娘。再想想,只要老兵认为看到了,就足够了。
还有这样一位老兵,军事素质顶呱呱,是连里绝对的训练高手。一些训练上有两下子的老兵,平常训练能偷懒就偷点懒,只有关键时刻才发威卖力。这位老兵可不这样,上了训练场就跟新兵式的,很多时候比新兵训练得还认真刻苦。他有动力啊!在他的武装带上有小对象的一句话三个字:“我爱你”。这三个字,先是用刀刻出,然后涂进了红漆。这是他当兵第二年回家时小对象送给他的特殊礼物。照他的说法,小对象之所以看上他,就是喜欢他是个真正的兵,是条汉子。有了心爱人的仰慕和鼓励,他自然动力非凡。用他的话说:“神了,我一扎上武装带就觉着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兵们笑他为爱情疯狂,他乐了,“疯狂又怎么?你们也像我一样在训练场疯狂疯狂,那我练起来就更带劲。”这老兵的武装带,别人是碰不得的。他的理由相当充分,这已不是武装带,是他对象,既是他的女人,就属于他一个人的军用品,除了他,谁都不能碰。
有些兵武装带的背面,内容比较庞杂,好似一锅大杂烩。一段格言,一句顺口溜,三言两语的有感而发,当兵的目标等等,想记点什么就记点什么。
我当排长那会儿,手下有个安徽兵,还是新兵的身份时,就有了几份老兵相。这兵平时调皮得很,对什么事都不在乎,训练工作等方方面面的表现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属于表扬轮不到批评也难扯上的那一拨中的一个。他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当回兵不容易,能认识这么多战友更不容易”。不用说,他与兵们的关系都好得很,是大家公认的人缘最好的兵。在我见过的兵们中,他的武装带背面与众不同。人家武装带上孬好都落上几个自己的字,他倒好,一个没有,全是兵们的签名。刚下中队时,武装带上有他在新兵连时全班以及排长、新兵连干部的签名。那天,我手里晃着支笔跟他开玩笑,“什么时候让本排长留下墨宝啊?”他吓得护着武装带躲得老远,“排长,别急嘛,等我退伍或你调走前,我肯定让你签的,现在不是时候。”意外的是在一次全副武装游泳训练时,他的武装带掉进了河里。由于不能确定武装带掉在什么区域,河底淤泥又厚,武装带最后未能找到。这以后的一个多星期里,他嘴里老嘀咕自己的武装带,我给他弄了根新的武装带,他还是忘不掉沉入河中的那根旧的。在我的帮助下,他的新武装带上又签上了原先新兵连那些战友的名字,可他老说,武装带不是原来那根了,名字不是在离开新兵连时签的了,是后补的,意义大不一样。就在两年后我调走时为他签名时,他还一次又一次提起那根旧武装带。后来,我听说,他退伍离队的那天,捧着满是签名的武装带在那河边坐了许久。
武装带的背面,是军人挥洒个性的一亩三分地。在军营文化这个大家族里,该有武装带的一席之地。
如若谁有兴趣,搞一个武装带展览,相信会在令人惊讶的同时大饱眼福。当然,人们也能从中感受到军人丰富的心灵世界。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