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当你看到这个词语时,脑海里是不是闪现出江洋大盗或者海盗的代名词?如果真那样想的话,那您就误解了。
"水贼"一词是我家乡过去的方言,意思是指水性非常好的人,家乡人便称呼他为"水贼"。
我的家乡竹林关镇是丹凤县的东南大门,是一个“一鸡鸣三县、两河(银花河,丹江河)注一关”的边贸重镇。家乡过去曾是“水舟通荆襄,驼马入蓝关”的水旱码头,是名副其实的水乡。商贸活跃,是镶嵌在陕南的一颗明珠。
由于家乡水资源丰富,过去枯水季节时,银花河的水最小时都漫到膝盖,加之国家贫穷,河面上没有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所以一河二岸人大多数都会游泳。
家乡人民的水性虽然不能和梁山好汉张顺一样在水底可以潜伏七天七夜,穿梭水面快速无比,但是"水贼"们会在水里面换气,钻囜子(潜水),一钻几个小时不浮出水面,浮水,游泳技术耐力比游泳健将还好。
水性最好的还会踩水,他们往往把衣服在脖子上一缠,脚蹬着水,手掌握着平衡,从河这边向河那边快速飞去,从河堤上看,那姿势像极了燕子李三在飞檐走壁。
好水性大大地方便了家乡人民群众的生活。
技高人胆大,会啥不怕啥!
这句话一点不假。九十年代以前,由于家乡没有一座大桥贯穿一河二岸,过河是家常便饭。川道人从小是在水里泡大的,不但水性好,而且会找河口。特别是发大水过后,找河口时专拣河床宽阔处的小浪花上走,原因是水浅安全易过。
沟沟岔岔的人不懂这些,找河口时,也不遵守紧过列石慢过河的规则,专拣河面没浪花的窄处过,岂不知窄处都是水漕,往往一脚下去,便进了一人多深的水漕,他们的水性比川道人差远了,不一会儿便在水里手舞足蹈地喊救命。
这时在附近过河,或是正洗衣服的"水贼"们看见后一个猛子扎下去,要不了几分钟便干净利落地救上了溺水者,然后就地抢救,人工呼吸,心脏按压,倒水技术一起上,一会儿就把一个到死神边缘的人拽了回来。
那时候,一个小小少年往往敢在水中救出一个身材威猛的溺水者来。
救人之事经常上演,彪悍、豪爽的乡亲们也习惯了,觉得那是应该的,大多数获救者亲人用口头感激一下,个别有心的买十几元的四水礼上门去坐坐,表示感谢。救人者反而觉得不好意思,常常会说"咋恁多心思先,谁看见都会救的。"
的确如此,那时候如果有人溺水,看见的人都会毫不犹豫
地跳下水去救人的,而且只要出手相救,几乎不失手。
记忆最深处,是八十年代中期的一次大营救。
那个年代,大山的褶皱里住有很多人家,由于要生存,人们开荒种地,砍柴,烧炭等严重地破坏了生态平衡,江河经常发怒,咆哮,特别是一到梅雨季节,河水更是暴涨。
那年十月初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早上八点多,洲河北一李姓汉子送他在竹林关中学上学的儿子过河,刚过到河中间,水头下来了,游冰技术高超且水中经验丰富的李姓汉子,看见丹江河上不远处浊浪滔天的水头,赶紧扔了行李,拽上儿子飞也似地向银花河和丹江河交汇处,中间一块地势较高裸露着的河床上跑去。
刚刚上到干河床上,水头便咆哮而来包围了他们,经验丰富的李姓汉子赶紧把儿子紧紧地搂在怀里,转过身子,背对水头站立着,任凭洪水中的畜牲,木头,衣物,箱子,板柜等物品从身边飞过。
幸好这块河床是二条河交界处,二条河水在这里相遇,友好相拥的过程中河水轻轻地喘了口气,水流速度便稍微缓了一下,形成了回水湾,李氏父子刚好就站在水流稍缓地势较高的河滩上,他们的两边是一人多深水流湍急的深水漕,看来父子俩人想同时安全过河是不可能的了,只有等洪水退小点才有机会过去,李父把儿子搂在怀中,紧张地站在水中等着水神的判决。
而此时 ,秋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像一幅没有尽头的画卷。
"有人被困河中间啦……"
随着一声惊呼,二河三岸边(洲河北村,洞底村,竹林关村)看水的人们都发现了被困在河中间的李氏父子。
一瞬间,这消息在一河三岸的村庄迅速传播,村民们飞快地跑向河边相认看是谁的亲人?等到确认是洲河北村的村民时,洞底村,竹林关村,洲河北村的"水贼"们也差不多同时赶到了河边。
此时已是中午十点多。
洲河岸边,洲河北李氏家族经验丰富的“水贼"们已经脱了衣服,在深秋寒冷的阴雨中为下水救人热身着,他们不停地把冰凉的河水往胸口,头上,胳膊腿上撩着,而家族的老者们,李氏父子的亲人们一边对河中喊话叫李氏父子不要看水,头抬起,向前看,小心晕水糊涂了站立不稳被洪水卷走,一边在岸边凝心聚力地商讨着营救方案。
洪水中的李氏父子得到亲人们的精神鼓励,意志无比坚强地准备和水魔打一场硬仗,水大时李父把儿子抱起来,水稍退些把儿子放下来拉着,眼晴始终望着远方。
洲河北的水贼们热好身后轮番下水向李氏父子游去,,由于水大浪急,又是逆水前进,他们潜水,踩水,浮水的技术受到影响,几次下水都被浪打倒在水里,又紧急返回岸边,体力严重透支。
看到面前滔滔不绝的江水和嘴唇冻得乌青,浑身打颤的水贼们,村里的老者紧急叫停,他们茫然地望着江面,不知所措。
早已摩拳擦掌的洞底村和竹林关村的"水贼"们看到洲河北的"水贼"们营救失败后,一点都不失望,他们向水中的李氏父子喊话,让不要气馁,等着他们继续营救。水中的李氏父子再一次燃起了生还的希望。
此时,时间指向午后。
闻迅赶来的竹林关区政府的领导干部们,和竹林街道的"水贼"们观察过河道后商量决定,让离李氏父子较近的竹林关村的"水贼"们,从李氏父子背后三百多米的地方顺水下去营救。
"噼里啪啦……" "当当当……"
竹林关丹水城隍庙的宁静被清脆的鞭炮声和木鱼声惊醒。
炮声过后,以竹林关街道边镇江先生为首的几个"水贼"们开始展开了大营救。
他们把绳子的一头绑在腰上,岸边的干群把一头紧紧地拽住,他们慢慢地下到水里边试水边找水路,岸边的干群边慢慢地放绳子,受了感染醒悟了的洲河北人民和洞底的人民也在岸边燃放花炮助威。一时间,鞭炮声,二河三岸的加油声,鼓掌声,叫好声,洪水咆哮声,雨声响成一片,群情激奋。下水的"水贼"们在父老乡亲的鼓舞中奋力地向目标接近,眼看快要接近目标时,一个浪头打来,没见了人影,岸边拽绳的干群迅速收绳,连拉带拽地把下水的"水贼"拉上岸。
岸边等待的另一个"水贼"立即解下上了岸的"水贼"腰上的绳子绑在自已腰上,在鞭炮齐鸣中,掌声雷动中,加油声声中下了水,奋力地向李氏父子游去,州河北村子中间不断地传来响炮声,那是李氏妈妈在家中烧长香乞求神灵保佑。
任凭乡亲们喊噻了嗓子,遗憾的是几次下水营救的过程都是"水贼"们快接近目标时被浪打翻,被干群拽上岸。
又一番营救失败后,已过了竹林关吃午饭时间,一河三岸的乡亲们忘记了饥饿,不但不回家吃饭,而且人越来越多。他们湿淋淋地站立在连绵不断的雨中,和"水贼"们一样忘记了疲倦,忘记了饥冷,不言放弃,在岸边等待着另一套营救方案的实施。
而此时,由于雨不停地下,河水继续上涨,原来漫到李父腰身的洪水已经漫到了他的肩膀处,他把儿子架在脖子上,由于在雨中水中长时间站立,身子不停地抖动着,眼看着洪水就要把他们父子俩吞没。
二河三岸的乡亲们看到此情此境,不停点地给他们父子喊话,打气,鼓励他们坚持住,因为雨会住的,乡亲们不会放弃他们父子的。
商量好另一套营救方案后,准备再次下水营救。此时,由于阴雨天,天已麻麻黑,已经别无选择,孤注一掷 !
"嘭!" "嗵 !"得二声传来,边镇江又一次冒着生命危险,已经和充饱气的一个大汽车轮胎同时跳入了洪水中,这一次,生命之绳的一头在岸上干群手中攥着,另一头在汽车轮胎上绑着,为了减小阻力,他的腰上没有绑绳。
岸上又一次响起了乡亲们的助威声,他一个胳膊抱着轮胎,一个胳膊划水,拼命地向李氏父子游去,李父听见乡亲们的加油声,他知道又一次营救开始啦。他架着孩子慢慢地转过身去,眼看天要黑,他也豁出去了,迎着边镇江游来的方向试探着靠近,犹如神助,这次,他们汇合了。
俩个“水贼"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李父激动地说不出一句感谢的话来。边镇江和李父把李的儿子放在轮胎上,他们俩人一人用一只手抱住轮胎的一边,另一只手划水,岸上拽绳子的干群喊着号子,缓缓地,悠悠地收着绳子,耽怕有一丁点闪失,岸上的乡亲们这时安静了,不再喊叫,个个心揪多高,几百米的距离在他们心中好像几百里一样遥远,乡亲们边一眼一眼地目送着水中的三人向岸边靠拢,边在心里祈祷着神灵保佑水中的人平安上岸。
"哗哗哗哗哗……"的掌声响起来,欢笑声穿过云层的时候,风儿把李氏父子大营救成功的好消息传入千家万户。
据听说,李父一上岸,一下瘫倒在地。
这如山,如泉,如树的父爱啊 !刻画了人生的努力与奋斗,顽强与拼搏,勇气与不要任何回报的付出 !
银花河,丹江河,竹林关人民的母亲河,在李氏母亲的泣血祈祷中,在一河三岸父老乡亲们的高度关注,关心,祈祷中,你终于把你的儿女平安送出水,送上岸。
上善若水,大爱无疆 !
勇敢,顽强,智勇双全的竹林关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地上演了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
成语里最美的成语之一"父老乡亲"在这次大营救中演绎了它原生态的真善美!
三天后的凌晨,竹林关村民被丹水城隍庙门口响连天的花炮声炸醒,噢,那是洪水退后李妈妈的儿子们背着她还愿来了。
边镇江先生由于奋不顾身的救人事迹,当时被商洛媒体争先报道,当年被商洛地区评为"新长征突出手"。并从此开始了他精彩而又绚丽的人生。
现如今,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人民过上了好日子,当初大营救现场几华里的距离架起了三座双车道大桥,而且自从山川秀美,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来,山绿了,天蓝了,加上近几年的移民好政策,山里的人民都迁移到川道,城里的移民小区群居。生态平衡了,天公也很少发怒,江河也极少咆哮了,家乡的二条母亲河每天气定神闲地看着她的儿女们欣赏着她们的美。
"水贼"一词在家乡也消声匿迹,但是家乡人民的勇敢拼搏精神永存 !
张小莲,女,陕西丹凤人,70后,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商南县金丝峡管委会职工。让我剪一段流金的岁月,和着淡淡墨香,来书写似水的流年,走自已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