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访石泓寺〔散文〕
文/王世杰(陕西富县)
在一个锦阳融融、秋高气爽的日子,我兴致地前往富县西部的直罗镇,意欲看一看一年一度又一次林海秋景。待到了素有“陕北小关中”、“塞上小江南”的葫芦河川之后,由不得又想去美丽的南川拜访千年古刹石泓寺,以再度感受一番那千山万壑之中佛韵悠悠的氛围。
沿着蜿蜒曲回的川子河一路有紧有慢地南行。清流依依的小河两岸,一方方稻田鳞次排列,呈现出诱人的金黄色,在两侧群峦上葱林的衬托之下,好一派宛若江南的秀丽风光扑面而来。习习的微风中似含缕缕淡香,不知是稻香还是花香,终归是暗暗萦绕,令人顿然神清气爽。远处的田埂上有村姑哼着山歌,那清灵的声音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是那么地自然、清纯和悠扬。

当来到顺路的小河子村时,在一村民的指点下,我来到唐时太宗皇帝李世民赐封“贡米”的那块稻田边。眼前的水稻已经成熟,沉甸甸的稻穗齐整整地垂着头,在微风中轻轻摇摆,多有几分情趣。它们似乎在向我这个慕名而来的客人娓娓诉说着在此发生过的远古的故事。尔后我来到小河畔,见水势虽然不大,却清澈碧透,在秋阳下不断荡漾出点点银光,一波接着一波,不慌不忙,奔着葫芦河悠然而去。

轻松行进,一路观赏风景。无论是旖旎的田野,无论是叠翠的山岭,无论是悦目的山花,都给我以极其浓厚的兴趣。因此就必然随时停下来,到路边,到谷前,到山坡去欣赏各种各样盛绽的秋花。有黄色的,有白色的,有紫色的,有红色的,形态各异,落落坦静,让我丝毫没有感到这是在秋的纵深,反而恍惚觉得是芬芳、明媚、盎然的春天回来了。其实要说,这真不是我的感官出现了问题,而是这遍地的景色太过迷人,美得让我心情萌动、留恋难舍,实在不忍离去。

就这样花了许久功夫,终于来到了石泓寺的门前,立时产生了一种纯粹与路上看风景时截然不同的心境,脑海里一下子肃静了许多。在我来到之前,已有不少游客进进出出于寺院的内外,只见有的凝立沉思,有的用相机或手机拍照,有的焚香叩拜,很少有人高声言语,肃穆的气氛十分浓重。当然我也不例外,依序瞻仰了各个石窟,仔细辨读了院内耸立的每一块碑刻。因为经过久远年代的风雨侵蚀,些许字迹有所含糊。
石泓寺,曾有川子河石窟、万佛洞等名称,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陕西省延安市富县城西65公里的直罗镇川子河北岸的柏山脚下,有大小10个石窟,现存大小造像3370余尊。据史载或多个版本的传说,石窟开凿最早为南北朝时期,历经唐、宋、金、明、清各代续修完成,跨越的朝代之多和造像工艺的精湛,使石泓寺成为我国佛教建造艺术中的魁宝,更成为无数人向往和朝拜的胜地。

伫立于寺院石阶上四顾瞭望,这里谷壑纵横,寺庙被茂密的森林簇拥,使我想到了许多,感慨古人选择这么一个远离人烟的幽静之处,修造了如此一座气势恢宏的佛寺,当时究竟出于何种初衷?同时更加敬慕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无与伦比的技艺。然而对于有些造像已不知所踪,有的造像已残缺不全,又使我不禁生出一种难喻的心情,深深痛恨过去那些不法之徒的罪恶行径。幸有如今文管部门切实加强了维护与管理,使这座闻名遐迩的古寺保持了原有的璀璨,真实存在于天下善男信女的心目之中。
数十年来,每拜访一次石泓寺,都有一份新的感受,都要增强一层更为难忘的印象,都会添加一阵子心灵的冲动。离别了石泓寺,在很长时间内脑际仍然不断闪现着那些栩栩如生的造像的影子,不能不为我们中华文化的精彩、博深感到自豪。也许,更有无数人与我一样,为能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度,感到庆幸与知足。
时光,总是在默默地远去;石泓寺,却似乎与我越走越近。
2019.10.27.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
王世杰,笔名晨钟、高原晨钟,网名葫芦河,西安市阎良区人,现居延安市;富县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中国作家网》认证作家,微信公众号《洛滨文学》总编。喜欢在文字中撷取些许快乐,曾先后在《人民文学》《解放军报》《诗刊》《农民日报》《中国农机安全报》《人民邮电报》《陕西日报》《陕西农村报》《农家信使》《延河》《山花》《中国诗歌网》《中国作家网》《人民网》《新陕网》《丝路金融文学网》《江山文学网》等数十家央、省、市报刊杂志及网络媒体发表诗歌、散文、小说、随笔、评论等千余篇(首)并多次获奖。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