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前的回忆
文/高秀亭
惠民县境内惠青黄河大桥脚下是我的家,每当早上晨练登上黄河大坝,站在祖国母亲河的码头上,心情格外愉悦,敞开心扉去想、去唱、去听、去看。此时此刻的我如同进入仙境一般,不由的心旷神怡。吊嗓后唱上段现代京剧沙浜选段《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由衷地感到自已年轻了十几岁,!心中无比幸福自豪。站在这向四周,望去远处的楼房,村庄,树林,向前延伸的公路尽收眼底。再看南边码上跳舞,打太极,唱歌的一点也不比城市的广场差。
向北眺望"惠青"黄河大桥耸立在上空。这里的独特的风景,新鲜的空气使人无法比喻。黄色的河水,翠绿的树林与庄稼,尉蓝的天空,太阳初升时的红光,火一样的红球(太阳),如同坐着飞机停留在半空。雄伟壮观的黄河大桥上,车辆来往如梭。鸟叫声,流水声,鸣笛声,和跳舞的音乐声,汇成了一首安逸祥和的新时代的变奏曲。
越在这优美动静的环境中,越觉得自已的心扉从未有过的敞亮幸福。越看到黄河岸边得天独厚的画卷,越能使自已浮想联翩,回想到五十年前黄河岸边的过去。
百舸争流千帆竞,
客船轮渡潜水艇。
水阔浪涌势无比,
渡口码头生意隆。
这几句打油诗大体概括了黄河岸边六十年代我亲眼目睹过的景象。虽然70年代到建国70周年看不到往日黄河岸边的情景,可员由于黄河的分流,不少的城乡分享到了母亲河带来的甘甜与幸福。在我的记忆当中,由于小时侯的好奇,所看到这里的的"精采世界″,感到格外新颖和自豪。
"百舸争流千帆竞",河道从上游顺水而下的货船,像箭一般的飞过。从下游逆行而上的帆船,(卸下重载的空船),有风还好,无风必须张帆渐渐行驶,只靠纤夫拉纤而上。回想起小时侯不止一次的帮船夫拉过纤。帆船行进的速度只靠八九个人拉,船的前移可想而知。从这里出发,帆船昼夜不停地拉着走,到济南(100公里)也要两天两夜才能到装货的地方。站在大堤上看河道里来往如梭的船只,船只如同自由自在游着的小鱼。

"客船轮渡潜水艇″,客船船仓有水下水上两部分(一半水上一半水下),一艘客轮可载几百位旅客。轮船中还有来回摆渡游客的小船,使人看的眼花瞭乱。我记得一次好奇,和父亲坐客船到济南玩,来回什么也顾不得看,只顾吐一门(晕船)。那时的潜水艇不是作战用的"武器",人们偶尔目不暇接地看到,好似看"西洋景″。我看到的潜水艇时而水下(只看到烟囱),时而露出水面,过后才知道这样的潜水艇是清理河道的"清道夫"。当然看这样的船是饱不了眼福的。
"水阔浪涌势无必″,这里黄河的宽度从东岸到西岸1500多米宽,浪高水涌的场景简直无法形容。滩区的百姓如果种上庄稼,遇上这样的灾年会颗粒不收。洪峰过来时,虽然两边的堤坝又高又宽又坚固,但是汛期一到两边都要组织"民兵"(青年)防汛才行,甚至灾年还有地方决口,也会遭成人员物资的具大伤亡。我记的1976年(毛主席逝世那年)汛期(这是水最大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那时的地下河由于几十年冲刷而落的泥沙,使河底逐年增高,比堰外高出近十米。那次洪峰来的时侯又成天下大雨,黄河两边的大堤上,有"基干民兵"昼夜迅防,这次秋汛我们这里遇上大地震,附近百姓都来大堤上避难。(怕黄河开口子发大水),那几天堤坡上成千上万的人拥挤着,连插针的空间也没有,多亏防洪得当,惠民一带才没出险情。

″渡口码头生意隆″,黄河两岸走亲串友的人们来往的渡口,我村就有一个。因黄河的水面太宽,赶集上店的人们想过河非常难,坐船是必经之路。水涨浪高的汛期禁止摆渡。离我家不远的北边有个装卸货物的码头货场,从上游运过来的石头,都是人们背着特制的板托,一块块的往码头上背(用来防御堤坡)。那时我父亲领我去码头,当时货场的场景难以形容。看到煤炭,石料等物的货场有百多亩地大,做生意的嘈杂声,卸船货物及轮船机器的轰鸣,不远处双浪头的拍打声,好像在伴奏动听的畅想曲。
60年代在黄河岸边看到的场景一去不复反了,每当想起当时的壮景奇观,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50年过去了,黄河岸边的过去,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仅供此文让大家看后以饱眼福)。(未完待续)
写于2019年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