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厂巷的回忆.棋王李德基
成泽宪
从马厂巷的南边上前街,右手拐过去没几步就是县财政局宿舍;宿舍大门里黑黢黢的,有许多房间,还有曲折的过道和巷子里的丁家大院相通。小时候,我常穿过大院的后园,跑到这边宿舍来找小朋友玩耍。
宿舍最后面住着一位脸戴浅色近视眼镜,身穿蓝色布中山装,上衣口袋上还插了二支钢笔的青年。他面孔清癯,表情严肃,颇有职业革命家的风度。
那时候六合一中有个红卫兵组织,叫“为人民服务”战斗队,很有名气。不知为什么,在我的想象中,他一定是这个组织的头头。
我的这个想法,多年以后被证实是一个错误的判断。八七年,我参加县工会组织的象棋比赛,在冠亚军决赛场上,我见到他战胜了对手,夺得了冠军。从那天起,我知道他原来是位象棋爱好者,他的名字叫李德基。
然而李德基确实不是造反派,这是后来他亲口证实的。他是66届高中毕业生,学习成绩优异,不走运的是碰上文化大运动,没能进大学深造;高度近视的眼睛,也避开了去农村插队,最后被分配到第三色织厂,当了图书管理员。
这份工作他很满意,既无需参加车间的体力劳动,又能阅读到各类书籍,继续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他的兴趣广泛,尤其对军事有着特殊的偏爱,凭着超强的记忆力,他能背出“孙子兵法”十三篇,解放军上将大将名字随口道来,新四军的各路将领,他也是了如指掌。
对军史的爱好,是因为他有着另一大特长——“纸上谈兵”——下象棋。
中国象棋,一张薄薄的棋纸,上面画着九五经纬状的线条,分出各个战区;32枚棋子组成两个敌对的军团,各为其主;各军兵种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在楚河汉界边燃起了熊熊战火。
这只是虚拟的战斗,而年轻的李德基,把它当作体验战争艺术的战场,从中得到了极大的乐趣。其实,当他从小背着书包坐在街对面的老汉周福基家学着下象棋的时候起,就注定了这份至爱的伴随,终生未改。
六合象棋的历史悠久,曾出过高手,著名的有沈金荣和王石吾两位老前辈。据沈金荣的儿子沈家庆说,他的父亲曾经获得“六省棋王”的称号。
象棋是竞技游戏,是智慧加素养的博弈,有无穷的魅力。李德基正值青春年华,他把求知的欲望,汇同旺盛的精力,全部转移到象棋艺术的天地之中。
他遍访县城内好手,几位前辈如金同根、许根生、叶冠书、陶二巴子 等人,已经不是他的对手。1974年,他第一次夺得了六合县职工象棋赛冠军,一颗新星冉冉升起在棠邑城。
“小马上路嫌路窄”,没想到刚出名他就栽了个大跟头。隔年六合体协请来了全国象棋赛第六名戴荣光在化肥厂挂大盘表演,作为新科状元,李德基自然成了和国手对弈的不二人选。
上阵前,他研究过戴荣光的棋谱,为了出奇制胜,选了个冷门开局,结果被戴大师杀得片甲不留,一个子未过河即全军覆没。
本来想在家乡父老面前露一手,却遭遇了“滑铁卢”式的惨败。
痛定思痛,不眠之夜后,李德基找到了失败的根源,在于象棋理论上的欠缺。一个好棋手,扎实的基本功,必须从正规布局开始,靠侥幸的下法,即使赢了也不可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他让我看过一本32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的记录了同别人比赛的过程;他反复打棋谱,揣摩研究大师的着法,寻找制胜的招数。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以后二十年的棋赛征程中,他多次折桂,成为六合县获得冠军次数最多的“象棋王”。
虽然如愿以偿当上了“大将军”,赢得了许多人的尊敬,内心也得到了某种满足,但他的个人生活却不理想,陷于止步不前的尴尬境地。他沉溺象棋,人情事理一概不懂。听人说,他也结交过女友,没成功,末了向女方索要电影票钱。这事传开以后,再也没有热心人敢为他介绍对象,结果他终身未婚。
到了九十年代,经济转型,厂里效益下降,老李面临着下岗。没有了工资收入,别说娶老婆,连生存都成了问题。生活的路怎么走?他有点消沉。
迷茫中,有位朋友为他出了个点子,开棋馆。于是,一番张罗后,李德基的家庭棋室开业了。凡是去下棋的人,须缴费一元。
顿时,六合城内的棋界高手,上至机关单位领导,下到普通下岗职工,闻风而至,把一间小屋子挤得满满的。
每天下午,老李脸上挂满笑容,热情待客,烧水倒茶忙个不停,他当起了老板。
棋友水平参差不齐,有人想和棋王过招,下彩棋,5到10元一盘。老李自然乐意奉陪,每次赢多输少。
农行有位人保科长,名叫黄银健,经常和老李下彩棋。这天黄科长去南京炒股,小赚了一百多元,回来后兴匆匆赶到李德基家,和老李来了个通宵大战,结果输得干干净净。
老李赢了钱,就跑去菜市场买条大魚回来,简单的烹调后,端上桌。他光吃鱼,不吃饭,嘴里发出咂巴咂巴的咀嚼声,仿佛饥饿的老狗吃到了久违的肉骨头。
笔者和李德基家距离很近,自然成了棋室的常客。有时去的早,赶上他午休,就坐在外屋沙发上等候。
里屋光线很暗,一座老式挂钟“滴嗒”摆着,老李仰睡在一张架子床上,鼾声阵阵。
有人撰文,说那张大床下曾现身过一条白蛇,难道是“白娘子”看中了李郎?
一会儿,老李醒了,出来第一句话必定是问:“我睡着了没有?”
我回答:“睡着了,还打呼呢”,
老李最爱听这句话,一脸欣然。
可以这样说,李德基的棋室对于象棋爱好者,犹如圣地一样,有着巨大的磁力效应。那些年,众多好手在那里切磋交流,棋艺都得到了提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要数执六合象棋“牛耳”的赵正宏。当年小赵还在江浦读中专的时候,就开始在李德基家下棋,受益匪浅。现在小有名气的张孝勇,也是在和李德基多年厮杀当中逐步提高了棋艺。
象棋室的成功,让李德基有点飘飘然,经常怪腔怪调的冒出一些莫名其妙的话来:
“你们这帮糊涂虫!跟我两个斯尔弗尔的。”
“不可呀呀,不可呀呀了,”
“革命的,不革命的,甚至是反革命!最后的分界线是什哩呢?”
“是群众,是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嘛。”
说的时候摇头晃脑,一副高深莫测的模样。时间长了,大家都记得他这些“金句”,往往他某句话一出口,屋子里的棋友立刻附和,说出下面的话,一阵哄堂大笑。
老李家门前旁有棵皂角树,枝叶繁茂,亭亭如华盖。夏日夜晚,凉风习习,树叶婆娑,轻轻的“沙沙”声, 一阵阵的飘来,宛若优雅的小夜曲,荡漾在老李的心头……
李德基一生酷爱棋艺,不光是象棋,围棋、国际象棋他也涉猎,常常和棋友对弈切磋。
他非常注重棋品,常把“棋虽小道,品德为尊”这句话挂在嘴边。
有一年,县里某单位领导组织象棋比赛,邀请他去做裁判。到了关键场次时,这位领导想调换对手顺序,这种小动作违反了比赛规则,属于暗箱操作。老李一贯对此深恶痛绝,称之为“搞鬼名堂”。他坚决不同意,最后拂袖而去,弄得那位领导很没面子。
棋艺在他心中至高无上,是他引以为骄傲的资本,谁要在他面前出言对棋不敬,触犯了“棋道尊严”,定会遭到他的猛烈抨击。
一次在公园内游玩,同行的朋友随口说了句:“你棋好有什么用?”
老李勃然大怒:“张XX,你太蠢!”
随后他引经据典:“自古以来,棋艺在三教九流中排名就不低,现在国内许多大师社会地位也很高”。
老李振振有词,余怒不消。那位朋友知道捅了马蜂窝,不敢再吱声。
见到他如此痴迷象棋,有的朋友背后开玩笑说:“等他死了以后,弄付象棋带进火葬场里一道烧”。
旁人的不解和嘲讽,阻止不了李德基在象棋土壤里执着的耕耘,每次职工象棋赛,都是老李的收获季节。他手拎一个黑提包,迈着八字步,从容的行走在赛场内外;他脸上带着一丝微笑,心里在盘算谁是最强劲的对手。
多年的实战经验,老李对棋道有了深刻的理解,始终保持着敬畏之心。他已经形成了稳健有余,攻击不足的棋艺风格。
比赛中,他运筹帷幄,用他那把“钝刀子”,一路过关斩将,杀入决赛。
记得1994年在棉纺厂比赛,别的选手赛事已结束,房屋的中间,只剩两人坐在桌前。四周观众围了几层,大家聚精会神,欣赏这场精彩的冠军争夺战。
老李端坐在桌前,略显淡定,镜片后面的双眼闪着亮光,隐隐的透出杀气;他的胸中陈兵百万,壁垒森严。
老李幸运地执红先行。他深知老对手的实力非凡,故尔老谋深算,祭出了飞象局。内行人一看就知道,这是防守的阵势,旨在较量中残局的功力。
对手果然凶悍,架上中炮,挺起中兵,配合盘头马,向老李阵地发动了猛烈的冲击。赛场上气氛顿时紧张起来。老李有条不紊,沉着应对。他抓住对手急攻的破绽,巧妙地设下陷阱,赚了一匹马。随后,他不留恋中盘,迅速兑子简化,进入优势残局。局势明朗后,赛场气氛也开始活跃,但老李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不敢大意。他洞悉对方想运用车炮兵做最后一搏的企图,凭着深厚的残局功底,滴水不漏,将对手一步步逼进死亡的深渊。
棋局一结束,全场喧哗声四起,观众压抑许久的情绪如同开了闸门的洪水,倾泻而出。
李德基搓着双手站了起来,黑瘦的脸颊上布满红晕,他为自己又一次获得了冠军而感到兴奋。
棋坛上他春风得意,可人生并没有因此对他另开笑脸。
2002年的初夏,因为市政建设需要,老李告别住了几十年的财政局宿舍,搬到了城北的侯营,没住两年又搬到了东边的薛营。这种没有家庭温暖,颠沛流离,长期清苦的生活,终于毁了他的身体。
2007年的一天,走在街上,忽听背后有人叫我,回头一看是李德基。已经是春季,他仍穿着一件肥大的旧棉袄;凸出的颧骨下边是深陷的两腮——已经瘦得脱形。
我很吃惊:“你怎么变这样?”
“吃治眼睛的中药,引起了肝中毒。”
他含糊的说着,言语中夹有愤忿,想去找卖药的医家赔钱。
我劝慰了几句,和他道了别,心中戚戚。
没过多久,一位棋友告诉我,李德基已走完了旅程,在人生这盘棋上输给了死神。
闻言我不禁黯然,一代棋王何以去的如此匆匆?据朋友说,见他病危,房东下了逐客令;弟弟把他送到敬老院,第二天就去世了,临终时身旁没有一个棋友。
这天距离他离开财政局宿舍不到五年。他刚刚退休。
李德基的离世是六合棋界的一大损失,没有他的参与,棋坛冷清了,冠亚军争夺战比赛也变得逊色许多。
他的象棋轶事,怪癖传闻,曾经是棋友之间的笑谈,而现在随着岁月流逝已被人渐渐淡忘,偶尔有人提起他,只会叹到:李德基的人生是个悲剧。
有诗云:六旬棠邑坎坷路,
廿载弈林搏风云。
五回所归棋友望,
一朝梦尽空留名。
后记:此篇文章,是本人根据回忆,撷取了印象最深的片段而写成。
曾经有位朋友这样问我,为什么李德基能称棋王,而常XX不能称王,他俩的谁的水平高?
我想,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简述。
一,李德基的象棋水平。
自1974年获得第一个冠军,至1994年(大约)20年间,共有六次登上冠军位置。至今六合没有人打破该纪录。
二,李德基对六合棋界的贡献。
他的家庭棋室为许多爱好者提供了较好的活动场所,催生了几位高手,客观上推动了象棋活动的开展。
三,李德基的棋品人格。
他的棋风纯正,和棋友下棋时,能礼貌待人;不玩心机,并无半点骄狂之气。他的思想单纯,性格认真,不搞歪门邪道,在当今利益至上的社会风气中无疑是难得的一股清流。和他相处,饶有趣味。
作为多年的邻居,棋友,拥趸,为他取得的成就高兴,也为他的早逝而感到可惜。
斯人已去,风貌犹存。六合的众多象棋爱好者会记住这位叱咤一时的象棋王。
作者简介
成泽宪 南京六合区人 自小爱好文学 退休后喜欢旅游 空闲时拿起笔写点回忆文章 追寻难以忘怀的淳朴 往事 作品散见报刊和各网络平台。
绘 画
禅意书画家
释智海,别号深山隐士,现任苏州寒山寺副寺兼弘法部主任,酷爱文字、佛学、书画等艺术,多年来坚持笔耕不辍、苦练书法绘画,曾经刺血为墨,血书《心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吉祥经》、《药师经》等佛教经典,深受高僧大德、护法居士及社会各界的赞叹和好评,其书画作品曾被许多单位和个人所珍藏,并在许多期刊杂志、网络报纸刊登发表,多次参与中国慈善义卖,所得善款全部捐助慈善事业。先后获数次参与中国各级书画大赛,多次获得金奖、银奖及优秀奖。
《新时代作家诗人》编委会
顾问:李金龙 释法闻 吴东正 惠子 雷学刚
总编:李海霞
主编:释圣静 潘世远
声媒主编:王跃华
副主编:郭俊 向雲 李淑林

月印无心佛教文化(文学艺术诗社)编委会名单
佛教总顾问
照圆(智华)老上师
文化总顾问
傅天琳女士
法律顾问
徐延爽律师(女)
文化顾问
任立
大卫
周占林
冬箫
冰花女士
刘枫
张富英
李成虎
宋彩霞女士
昳岚(张华)女士
金铃子(蒋信琳)女士
梅依然女士
路军锋
白恩杰
文殊
刘志成
王平华女士
石天
大枪
王永纯
名誉总编辑
子磊
高彩梅女士
罗晓红女士
高巧玲女士
原野
田诗范
总 编辑
释圣静
执行总编
琚 雪女士
常务副总编
郭淑萍女士
副 总 编
沙从兵
名誉主编
德肋撒.李女士
付海平女士
主 编
释海净尼师
杨琀
常务副主编
石头汤女士
副 主 编
张新锐, 向思治
国际交流部
主任:王磊( 宛城卧龙)
副主任:邹中海,陈金茂
音频(视频)音乐诵读传播部
主任:白恩杰(顾问兼主任)
主播:梧桐(邱俊贤)女士
主播:崇善女士
责任编辑:柴义叶女士(一念花开)
简介
释圣静:俗名叶小兵。1971年生,现为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月印无心’佛教文化平台总编辑。曾为《诗选刊》,《星星诗刊》高研班学员。已出版诗集《月印无心》《乐道》。
曾在上照下圆恩师座下修习礼法;曾礼山西省长治市郊区同兴寺住持上觉下空为授业恩师;在山西太原崇善寺住持上法下海恩师座下剃度出家。

月印无心佛教文化平台
由月印无心QQ空间、月印无心直播间,月印无心佛教文化平台微博,月印无心微信公众号,以及月印无心佛教文化诗社,《妙笔生花文化网一一月印无心佛教文化专栏》,都市头条‘太原头条.月印无心佛教文化平台’共同组成。 作为《作家报》《长河诗歌》,《天涯诗刊》的编辑巜追梦》杂志主编和大家文学网管理员的圣静师父,有向《作家报》《长河诗歌》巜追梦》杂志等合同作单位组稿和初审稿件,以及向《天涯诗刊》等刊物与网选发刊用文学作品的职责和义务!(无稿费,投稿视作同意使用)。
版权声明:本平台的图片和音频,以及视频等,除了注明作者名称的外,其它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作者文责自负,与月印无心佛教文化平台无关!
温馨提示:本平台及释圣静所推荐的所有平台,为佛教文化或者文化公益平台。(本平合作单位有:《作家报》《天涯诗刊》杂志社,《长河诗歌》杂志社,《追梦》杂志,大家文学网,等均无稿费!凡投稿者视为同意本规则!
转载请注明来源:月印无心佛教文化平台及作者!报刊杂志(选集)等选用,请联系作者和月印无心佛教文化平台,违反上述声明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总编联系QQ邮箱:2649203026@qq.com
微信号:q18100347582
微信新号:q13389616903
QQ:2649203026
博客地址是:http://blog.sina.com.cn/u/6823737399
中国诗歌网主页地址:http://www.zgshige.com/c/2017-08-07/398165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