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翰林的传说
文/高秀亭
惠民县李庄镇郭翰林村,现在该村700多口人,除郭姓没有杂姓,笔者十几年前为写镇志走进此村,人们对村名的来历说法不一,为此走访了附近和本村的十几位老人,通过查阅资料,用了尽两年时间的商确讨论,特把郭翰林村的来历公布于世。
据说,郭翰林村在明清时期叫大高村,那时大高村高姓人占大半,郭姓家族在村里各方面都处于弱势。村东高姓地势高于郭姓近一米,时时处处刁难郭姓,两姓不通婚,时常欺压郭姓百姓,甜水井在高姓一方,不让郭姓去挑,好路不让郭姓走,两姓打仗接二连三,胜者当然是高姓,郭姓提心掉胆的过日子,吃尽了苦头。

有一年种庄稼为地界两姓打仗,高姓人多势众,打伤了郭姓一位乡亲, 为此两姓推选族长到县衙
告状。呈上状纸好几个时辰,县太爷酒后上堂,稀里糊涂问了一番,一拍惊堂木:"什么大不了的事,又没死人,这锅里煮糕(那时的?就是粥,谐音郭里逐高) 的事还用本官审问,退堂"。两族长只好回家,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郭姓族长反思着县太爷"锅里煮糕"这句话,回家后召集族人商量,讨论"郭里逐高"(意思是郭姓扩建房屋,慢慢从外围把姓高的包围起来)的计划。
从此郭姓忍气吞声,找亲友借钱,贷款在高姓的南北两侧修屋大兴土木,三四年的功夫,郭姓人丁兴旺,高姓走向衰败。把高姓宅院围起来了,房屋接房屋,树、地等围的水泄不通,只给高姓留了一条
朝北的出入小道。这样以来姓郭的家族、财产、人口明显高于高姓,一切情况和以前翻过来了。
郭族的兴旺之时,高姓却节节败退,这时郭姓的郭孝文通过十年寒窗考取了皇府翰林。姓郭的翰林带领上

百号人回家报喜热闹非凡,郭姓人欢天喜地迎接"郭韩林",高姓人看到这情景自觉有亏,连续几家待不下去了搬往他乡。郭姓族长召集所有族人到翰林家道喜,从此商定把大高家村名改为郭翰林村。又过了两年高族断断续续的搬走了,(落户于现在的淄角一带)。 如今的郭翰林村近800人,别无他姓,这么大的一个郭姓大家族,打仗斗欧的从未有过,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就像一个"郭韩林″大家庭″
书于2004年冬略有改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