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子:陈普:事成一让一矜功,一吉分明对一凶。青琐门前招不去,相期犹不负林宗。

东汉· 献帝刘协朝丞相(尚书令,司徒)之王允
王爱武
初为郡吏斩阉人,鬻爵风行怒涤尘。
已露锋芒召御史,更挥剑戟扫黄巾。
前狼内宦才封穴,后虎豪强又望津。
纵使貂蝉离间计,骄成一命亦归磷。
2019.10.18——19


注1:王允(137~192年),字子师,太原郡祁县(今山西祁县)人。东汉末年时期大臣。
出身太原王氏,世代官宦。举孝廉出身,司徒高第征为侍御史。出任豫州刺史,勤政爱民。斗争中常侍张让失败后,去官隐居。中平六年,大将军何进掌权之后,辟为从事中郎,迁河南尹。董卓拥立汉献帝即位后,代替杨彪,拜太仆、尚书令、司徒,密谋刺死董卓,联合吕布共同执政,日益骄傲自满。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余党李傕,傕 [què} 姓。傕 [jué],古人名用字。、郭汜、樊稠等攻破长安。王允兵败处死,时年五十六岁。
注2:尚书令,官名。始于秦,西汉沿置,本为少府的属官,负责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汉沿置,职权不大。
汉武帝时,为了削弱相权、巩固皇权,从而设内朝官,任用少府尚书处理天下章奏,遂涉及国家政治中枢;朝廷重臣秉其它职权者,可以“领尚书事”(即录尚书事)为名掌实权,例如西汉司马迁受腐刑后,担任”中书谒者令“,兼职尚书事。东汉尚书令则权职重大,为“三独坐”之一。
西汉成帝时,随着朝廷的政务越来越繁琐,尚书的权力日益庞大,开始实行分曹治事,始置五曹尚书;各曹以尚书令为首,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执行一切政令的首脑。但由于是内朝职务,尚未完全脱离少府序列,品级不高。
东汉常以大将军、三公录尚书事,这样尚书令不得不受其制约。
隋唐时代,尚书令为尚书省长官,宰相职。传统说法认为由于唐太宗在武德年间曾任尚书令,因此唐朝此后不设尚书令 。郭子仪曾以设置尚书令违背了开元令式两次上表辞尚书令。然而唐长孺却指出不设置尚书令早在隋朝就已成为惯例,仅有杨素曾任一年的尚书令 。五代后,尚书令为虚职,成为名义上的最高尚的官职。
元代,尚书令时置时废,为相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