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陪读之我见
严新权
我知道外国人对孩子的教育也很重视,但我不知道外国人是不是也陪读。我们中国的家长,无论是国内的,还是旅居国外的,因为重视孩子的学业和前途,陪读是司空见惯的。
陪读现象的出现,固然有着许多历史和现实的因素,而且,也有它存在的一定道理,但总体讲,中国式的陪读不值得推崇,因为这种陪读的方式大同小异,其做法多多少少有令人遗憾的地方。
中国式陪读最为广泛的模式是:孩子去哪里上学,家长就随着到哪里暂居,或买房、或租房,孩子只需专心学习,其余事项不必操心,而家长就扮起全职保姆的角色打理孩子生活,一日三餐加宵夜;洗衣服袜子;晾鞋垫;烧水、倒水、晾水、烫牙刷、挤牙膏;叠被褥;整理文具书本;买各种好吃的小食品和水果;上学、放学连送带接外加给孩子拎挎书包……
面面俱到的为孩子服务,为的是给孩子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学习和休息。文化底子厚的家长,还要给孩子抄题、对孩子听写汉语或英语的字词句;检查孩子作业;对孩子某学科答疑解惑;联系家教和各种辅导班……总体讲,这些家长们是尽心尽力,都觉得自己问心无愧。
可怜陪读父母心!
笔者认为,这样的陪读不可取,一方面,它是家长在求得自己内心的安慰而没有考虑孩子到底需要不需要他们这么做,这是强加给孩子的、画蛇添足的行为,孩子不一定喜欢家长这样严丝合缝地安排他的生活和学习。家长的做法还是没有脱离以他自己为中心的思维习惯,其中,大包大揽式的溺爱模式还在家庭教育中占据主导和主体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这些家长们仍然特别看重应试教育。
这种陪读,在孩子上学期间,还可能给孩子制造很大的心理包袱,一来害怕自己的学习成绩上不去会辜负了家长的投资和付出的辛苦,二来在家长眼皮底下生活和学习,需小心翼翼,生怕被家长发现什么不妥而遭到奚落讽刺,慢慢地也就学会掩饰,这就导致孩子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在学习上,而是集中在观察父母笑骂喜怒上,而且,在父母的直接监控下,他像被软禁的对象,很不自在,极易引发孩子烦躁不安的情绪,使其旧脾气未改,还可能添长新脾气。
这种陪读,从近期看,可能对孩子的不良思想和习惯起到了约束作用,也可能对孩子书本知识的学习有一定促进效果,但从长远看,这种陪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多数是“少爷” “小姐”,甚至是不能自食其力、只会寄生生活的个体。这样的孩子成人后往往有“致命”的缺陷,就是缺少生活实践和社会竞争的能力,缺少闯劲和韧劲,不吃苦也不耐劳,喜欢等、靠、要,他们对家长长期以来给予他的照顾依然有很强的依赖性,到陌生环境,会需要很长的适应期,也可能在以后的婚姻和社会生活中,因为当初相对缺少集体生活而变得敏感、自卑、孤僻,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可能相对偏执。
如果非要陪读,也要改变一下方式,至少不能掺杂太多的溺爱,否则,陪读不但没有功劳,还会铸成大错。
想让孩子落落大方,就该少些无微不至而多点粗犷豪放;想让孩子鹏程万里,就应该放手去锻炼他幼嫩的翅膀;想让孩子成为栋梁,就让他经历风雨使其茁壮;想让孩子坚强如铁,就把他放入熔炉百炼成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