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一晨
诗评:今音
歌曲:张杰 莫文蔚《一念之间》
推荐:世界诗会主席老男孩
制作:世界诗歌联合总会总编辑部
范一晨:一个喜欢安静的女子,在时光深处,用一剪素心书写最爱的诗和散文。用优美的文字表达内心的情感,不喜欢约束自己,喜欢一个人自由自在的飞翔!
心理学博士,青竹木业有限公司总裁,世界诗歌联合总会主席助理,蓝色海洋总社总社长,获得首届世界诗人金桂冠大奖赛传世佳作奖,主席奖。获得首届世界最美爱情诗大赛世界情诗公主奖。

一水烟雲
文/范一晨
据说,学心理学的,
喜欢文字和音乐的女孩
注定不会快乐

许是因为,心思的敏捷
更加深刻体验,人生的悲凉

带着两千多年前,庄周的梦蝶清梦
等一场风花雪月的盟约
却总是成了漠然看客
的风景……

思念的魅影,依旧蒲闪在孤独的夜里,一棵憔悴的心,疲惫不堪,拿得起,却一直放不下
落笔成殇,念在墨迹里更寂寞。

但是就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又续约着多少寻找……

红尘如梦 ,又有多少人
在寻找中迷失了自我……
夕阳下对着残花泪
让一世情缘在枯老的眼角化作伤痕


【今音点评】
《一水烟雲》这首诗的题目,有时候也会和一头雾水碰撞,指的是观念和理念相撞。这首诗所导出的是两种不同精神层面上的碰撞,于是“不会快乐”。从某种程度上讲,快乐最简单,就是因为最简单,这是对头脑简单而言,但是会“体验,人生”“悲凉”的人做不到。
于是“体验”越“深刻”,有可能给自己造成的伤害就越大,尤其是“女孩”。这时候的诗歌题目《一水烟云》作为诗歌人物的感叹,在这个同时,已经具有了社会共性特征。这种情绪,似乎有点思想的男女老少都有过。这是诗歌的无意所营造出来的带有普遍意义的话题。
第三段的一个“带”字领起的是一段千年历史,这一段在处理上所采用的是椎体结构,结构本身也是一种语言的表达方式,而在这里,以形式来凸显诗歌的深度,它和诗歌题目中的“一水”的平铺,构成了诗歌的立体效果,是指诗歌场景的变化处理,其中有结构的初始搭建(是指第一段)所建的是诗歌的一个端面。它和第二段、第三段是递进关系。这是诗歌的第一个层次。
第二个层次是第四段至第六段。像这样的段落设计,它符合了诗歌题目中的“一水”要求。就诗题中的“烟云”而言,非常需要在第二个层面上予以看出它的复杂与迷离。诗歌人物在不断的思考中,能够体验出“夜晚冻僵”的环境配置。它和该段第三行的“风吹落”的“瘦小的星”,所造成的艺术效果是,浩瀚与渺小的对比之后,足以看到人的微不足道,但也有“等一场风花雪月的盟约”的心愿,最终是变成了一个“看客”的结果。这是烟云的标志。它立于“一水”之上,但是和“水”的方向始终是两个。
这时候的“一水”必须把它具有活性,让这股活性赋予在“看客”身上,使得“看客”“不漠然”。把此作为诗歌的语言张力,把它作为转化“漠然”的有效沟通手段,诗歌在这个时候就具有了面向众生的度化意义。
并由这首诗歌去结缘更多的“漠然”,使这些人具有“又续约”的动力,一直到生命的最后。这首诗如果这样去欣赏的话,它的活力就会四射。
诗歌同时也导出了努力不一定成就、而不努力会更加沮丧的事实。在“红尘”中的成败与否,作为诗歌的一个点,也作为诗歌的定位和聚焦,是以第六段的四行,展现了失败和落魄的结果设计,表现了直面人生的所必须承受的某种压力。这是诗歌的最精彩之处,就在于不骗人、不哄人、不蒙人。在创作手法上和许多浪漫手法所产生的效果是相悖的、严肃的和可信的。欣赏。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笔名),王荣根,诗人,小说家,实名编剧,评论家。曾获《上海文学》“中国知青作家杯”奖项。中华知青作家学会主席团委员、中国长航作协理事,上海浦东新区作协理事,浦东作协文学理论批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浦东诗廊》杂志编委。《今音中外诗评选》主编。著有长篇小说十五部,评论十五部,合集三部。影视签约作家。现居住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