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市褚河镇位于禹州与许昌交界处,为禹州市的东大门。这里是唐代著名政治家、书法家褚遂良的故里,又因古老的颍河从镇区流过,因此被称为褚河。褚河境内文化底蕴深厚,大禹治水时曾停歇于当地的洞林寺,枣王遗址、东南胡遗址也位于该镇镇区。

褚河名字的由来
“褚河的历史非常悠久。”褚河镇镇长赵艺凯说,为了传承褚河悠久的历史文化,2017年,镇政府把已经退休的两位老同志胡建设、李遂山请到镇政府,让他们负责《褚河镇志》的编纂工作。
“我们到郑州、平顶山、许昌等地寻访从褚河走出的人士,又深入几十个村庄进行采访,历时3年,三易其稿,才有了今天《褚河镇志》的样书。”从褚河镇教育党总支教研员岗位上退下来的胡建设介绍,他的搭档李遂山退休前在褚河镇成人学校担任副校长。两人怀着对家乡的一片深情,编纂出60余万字的《褚河镇志》,为人们了解褚河镇的历史和现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褚河来源于以唐代著名政治家、书法家褚遂良为代表的颍川望族褚氏。”李遂山介绍,褚遂良,字登善,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博学多才,精通文史。
胡建设介绍,大禹治水前,褚河一带一片汪洋,水流湍急,附近时常发生水患。
据传公元前21世纪,大禹治理颍水时,曾在当地的洞林寺停歇,因此留下了如今的禹王渡。大禹传位于启,夏启在东南胡村的启台寺(也叫祁台寺)以颍水沐浴,在此继禹登天子位。
南北流向的颍河在褚河境内流经吴湾、湘徐、楚庄、化庄等,流程12公里,绕了几道弯,人们把这段颍河称为褚河。
站在颍河北岸的最高处向对岸眺望,透过丝丝秋雨,褚河河道内的两个弯道清晰可见。
另据民国时期出版的《禹县志》记载:“褚河即颍河因地而异名。”

一座界里庙跨两地
旧时的褚河处于禹州与许昌交界处,是洛阳到汴梁(开封)的必经之地,古时此地还设有驿站。
在褚河镇化庄村有一座规模较大、历史悠久的庙宇。化庄村干部化明阳对记者说,因此处位于禹州与许昌交界处,所以这座庙宇叫界里庙。
2014年5月,界里庙被确定为道教活动场所。重修庙宇时,周围的群众纷纷捐赠砖瓦等物资。
界里庙为四进院落,有大小房间60多间,净墙黄瓦,恢宏壮观,远远望去,建筑错落有致。大殿里供奉着民族英雄岳飞,秦桧夫妇的塑像“跪”在门外。有的大殿内有关公塑像、掌管天地风调雨顺的九龙爷塑像、开天辟地的女娲娘娘塑像等,重现了昔日的宏伟气势、古庙风貌。
“该道观最后一座房屋处于建安区灵井镇地界内。”化明阳说,前些年,他们重修庙宇时,经过与建安区有关部门协商,灵井镇同意让出一块地,因此,界里庙从地理位置上看地跨禹州市与建安区两地。

名人辈出,遗迹众多
褚河历史悠久,陈列在禹州博物馆的多件出土文物可以印证10万年前已经有人类在此活动,吴湾遗址、枣王遗址、东南胡遗址、余王遗址、褚河遗址均分布于此。
褚河人杰地灵,出现过不少仁人志士。西汉时期文字家、教育家褚少孙,东汉末经邦济世、育人荐人的司马徽,精通经史韬略的名士徐庶,政治家褚蒜子、褚遂良,褚氏名门的褚裒、褚砉、褚荚、唐十八学士褚亮等均名扬后世。《禹县志》载:“禹在汉世领颍川名郡,其大姓并称褚原,而原久西徙,故不录褚信久矣。而少孙后又成旷僚,今传其家自西晋始。” 褚氏起源于春秋,商丘睢阳(有褚庙)繁衍生息,后成望族。
“我小时候听老人讲,明清时期,作为出禹州到许昌的必经之路,位于颍河东岸的褚河街曾被称为褚河铺,建有褚河铺寨,有东西两门,是许洛大道车马行人的‘锁扣’和关卡。当时一街两行,商铺林立,有杂货铺、饭店、染坊等。大街东西长四五百米,每天人来人往,颇为热闹,被称为周边商贸集散地。”李遂山介绍。
清朝以前,这里就设有驿站;明朝时期,禹州境内设四都60里,褚河分属琅城护城里;明末清初,褚河属颍川里;民国时期为褚河铺,1941年改制为褚河镇。
如今,宽数十米的褚河大桥上,来来往往的大小车辆疾驰而过。桥下水面宽阔,不时有白鹭等鸟儿在水面上飞翔。岸边树木茂密,风吹柳摇,景色秀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