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 夏 的 脉 络—— 浅谈读借一诗歌《忽而今夏》
文/ 弄月之喵
在一个多云混杂着阵雨的日子里读到这首诗大约是一种幸运吧——今夏即在窗外绿到忘乎所以,也在借一的命题里渐渐恍惚,成为一种复杂却又层次分明的成长路径。 光从正午的明朗弱化色温也渐渐变冷是诗歌的起点,这种极具画面感的伊始更像是一个故事的开端,安宁静谧的氛围刚好适宜衬托有人带着细节和细节里的微表情将故事不露声色的铺展。比如“不断苏醒的人”和“无法说出口的,一无所有”;也比如“默念大悲咒”的种子和“木鱼般的大床”;更比如毫无征兆闯入的“谷神”和“我一次次抬起手臂”的盲目与无奈……凡此种种在诗歌中并不罕见的意象组合几乎没有一句可以算作撑得起整部作品的金句,却在内部逻辑上产生了微妙的联系和递进关系。从作者的一句“才会发现”到“然后”之间会清晰的感受到一种退让——这既是对周遭事物逐渐失控的无力感,也是日趋成熟所必经的过程——像极了一种历练。如同借一在诗中写到那样“要学会接纳现实”学会“纵深于不安的肉体与灵魂”虽然这样的偏于说教的句子在呈现上仍有略嫌生涩的遗憾,却能在整体结构上很好的起到承接作用并同时给结句对整体的承托留足空间,也不失为一种合理的写作设计。最后,诗歌在雨与“我”的湿透中结束,那些雨水“没有名字,也没有主人”这有些小荒诞的文风刚好可以点亮整段文本,让阅读在即将结束时显出隐隐的肌理感——不会很浓和成体风格相左,也不会太平淡让诗歌的阅读没有回甘。 就着这一丝丝恍如香茗回甘的感觉去会想整首作品,此刻我窗外的雨却刚好停了下来,湿润的绿叶和褐色树干都比往常更深沉了些散发着迷人的潮湿味儿。不得不承认这种北方夏季的雨后是最适宜感性触角肆意的时刻,而我却在这里认真欣赏一首诗歌的结构之美是不是有点辜负了良辰美景呢?虽然我一直近乎偏执的认为一首诗歌的优劣六成在于结构,剩下四成语言之美与想象力平分秋色,但这样枯燥的说教毫无意义。不如感性些说,让所能达出的语言操控力和所有灵感的闪现都出现在更恰当的脉络与进程里便是最棒的结构。让它(诗歌)如今夏的脉络一样生发——成长——日趋成熟,它如此自由而不确定,多像那场不需要名字和主人的雨。
忽而今夏
文 / 借 一
当午后的光线逐渐转弱,粉色窗帘
不再是简单的明亮,还映着一汪诱惑的蔚蓝
只有不断苏醒的人
才会发现,无法说出口的,一无所有
谷神,曾对每一粒梦想破土的种子,默念大悲咒
我一次次抬起手臂,然后
让它自由落体,敲打木鱼般的大床
要学会接纳现实,学会将你
诗句中正在迁徙的鸿雁,纵深于不安的肉体与灵魂
在以后的许多日子,为何那些湿透我青衫的雨水
没有名字,也没有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