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书炙手可热与习近平总书记买走有关系
《八步沙》评论之十五
这部书为什么这么火?
文/李仲清

国家一级作家、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陈玉福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八步沙》,一经出版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一致好评,创出了排名榜第一的好成绩。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来甘肃视察时,买走了《八步沙》这本书,更是《八步沙》红遍了大江南北。为什么一部小说能够如此之火呢?通过细心研读长篇小说《八步沙》,我找到了答案。
八步沙林场地处河西走廊东段腾格里沙漠南缘的武威市古浪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寸草不生,狂沙肆虐,严重的侵蚀村庄农田。而且每年以10米的速度向南推移,严重侵害着周边10多个村庄、2万多亩良田,给当地3万多人民的农业生产、生活以及干武铁路、省道308线造成了巨大危害。八步沙附近的村干部郭朝明、石满、张润元、罗文奎、程海、贺发林等六老汉,义无反顾,挺进八步沙,植树造林。后来又以联户承包形式,组建了集体林场。半个世纪以来,为保护家园,以“六老汉”三代人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职工,矢志不渝,拼搏奉献,科学治沙,绿色发展,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将“愚公移山”的精神弘扬在八步沙里,生动地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旗帜、新时代的楷模,为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融入了新的动力。

通过阅读长篇小说《八步沙》,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平凡而伟大的治沙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针对八步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就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当做大事来抓,建设美丽中国。当前,生态文明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要继续发扬“六老汉”的当代愚公精神,再接再厉,再立新功,久久为功,让绿色的长城坚不可摧。
针对文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艺一向反映民族风貌、展现时代思潮,既是社会的风向标和晴雨表,也持续塑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象。对文艺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离开了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陈玉福先生正是以反映时代精神为己任。当他得知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事迹后一个猛子扎进了八步沙,一去就是三个月,对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采访。正如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的那样:中国的革命的文艺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艺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通过深入细致的采访,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治理沙漠灾害的英雄事迹深深地感染了作者。让作者感到了肩头的责任。有着丰富的创作经验和高深写作技巧的作者,正寻求着一个适当的表现形式。
陈玉福先生是著名的1号作家、金牌编剧,他的长项就是用文学的形式为人民英雄树碑立传。长篇小说《八步沙》,就是作家用自己手中的笔歌颂英雄,传递正能量。他用自己的特长大胆设想将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的事迹,通过小说的方式进行艺术再现,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文艺就是要把这种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创作出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用文学的形式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

陈玉福先生作为一名敢于担当的现实主义作家,明白一部真正能够打动人的作品,不仅要有生动而鲜活的内容,要有思想性,同时还有恰当的表达方式,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彰显英雄本色,陈玉福先生采取了以小说的方式再现英雄群体治沙的艰苦曲折过程。艺术大师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艺术的第一目的是再现现实”。鲁迅曾说:“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我们是听到过的,因为后者须有其事,而创作则可以缀写,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毛泽东同志指出:“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陈玉福先生用生动细腻的笔墨描述黄沙肆虐的情景,还原了八步沙曾经沙石满天的恶劣环境,回顾了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的艰辛历程与动人事迹,展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奇迹,尤其是通过反面人物“吕急人”和“刘尕五”的虚构,成功地塑造了英雄群体,再现了八步沙治沙造林“六老汉”三代人矢志不渝、拼搏奉献,科学治沙、绿色发展的奋斗之路。
《八步沙》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治沙造林者的无比崇敬和由衷的赞美,用深情的笔触精准地描写了治沙者的艰辛,用饱含热情的字句描绘了治沙者的希望。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就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就是一幅幅人与自然抗争、战天斗地的生活画卷,就是一首首不忘初心、催人奋进的拼搏之歌,也是一个个英雄得以成长,一个个楷模逐步形成的过程。
《八步沙》为什么那么火?

一是《八步沙》主题鲜明,讴歌了时代楷模英雄群体,传播了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陈玉福先生通过小说《八步沙》浓墨重彩记录了六老汉三代人顽强治沙的英雄事迹,成功塑造了西北地区边陲小镇的英雄群体,让他们的事迹广为流传,传播了正能量。《八步沙》就是一部英雄创业史,歌颂了一帮农民为改变自己生存环境,守护和建设美好家园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同时,也开辟了精准扶贫的特殊战场。他们不仅遏制住了沙暴,实现了“人进沙退”,而且通过发展沙产业,创造经济效益,带动了周围群众的致富。“六老汉”三代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出了集体主义精神、乐观主义精神和愚公移山的精神。无论是刚开始的摁红手印承包治沙,还是后来面对生死存亡关键时刻的签字划押,都体现了集体的力量;整部小说都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尤其是在钱老汉得了癌症面临生死攸关的时候还不忘去沙丘看望树苗,最后在沙地上静静地闭上了眼睛,这些细节都生动地体现了他们大无畏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二是作品构思精到,跌宕起伏,令人荡气回肠。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写到:“文似看山不喜平”。陈玉福先生在作品构思过程中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可以说整体作品矛盾冲突此起彼伏,充满了斗争精神。既有人与自然的斗争,又有人与人的斗争,还有人物自身的思想斗争,步步为营,扣人心弦。比如《抉择》一节“我爹”的思想斗争,还有《挣扎》一节中雒兴国的思想斗争,《狭路》一节雒兴国和刘尕五的斗争,虫害、困境等章节都是描写人与自然的斗争。险情不断,高潮迭起,引人如胜,最终通过斗争取得了胜利。尤其是雒兴国和英子、高志刚和连肖红的爱情故事,也让人在苦涩中偿到了甘甜,在寒冷中感到了温暖,扩大了作品的外延,增强了作品的魅力。

三是作品地域色彩浓厚,语言鲜活,可读性强。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就是说民族大众的东西才有时效性,才会被老百姓认同,流通才有生命力。在整个《八步沙》中充分体现了地域特色,如对掀牛、闹社火等场面的描写都非常生动,令人读来新鲜有趣,凉州小曲更是令人捧腹:“石崖头上的山丹花,刺玖花把人的手扎,人前头见了不好答话,你大眼睛一闪给了个回答……”还有譬如“恁怂”、“冒料”、“顾救”等诸多方言也为作品增色不少,让人读来,不仅亲切感人,而且余味无穷。
四是引经据典,博引旁证,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无论是刘秀的传说,还是杨家将的突围,无论是岑参的“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胡皓的《大漠行》,还是王之焕的《凉州词》,无不与沙漠和戈壁的艰苦环境相联系,“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都是对西部漠地带荒芜悲凉环境的生动写照,提高了人们对他们所面临艰苦环境的认识,突出了他们攻坚克难的决心和勇气,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

《八步沙》是陈玉福先生用家国情怀,融入自己深厚感情,精心构思,细致刻画,细腻描写的顺应时代的优秀之作,是读者喜欢、时代厚爱、领袖赞誉的上乘之作。读着长篇小说《八步沙》,我仿佛看到了沙漠上绿色绵绵不绝迅速蔓延的盛景,看到了万花竞放百花盛开的芬芳,看到了治沙人与时俱进奋勇前进的身影,看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闪烁的光芒!


作者简介:李仲清,甘肃会宁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石油作家协会理事、甘肃省作家协会理事、兰州市文联委员、兰州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石油作家协会兰州石化分会主席,高级政工师。从1982年起,陆续在《鸭绿江》、《地火》、《甘肃日报》、《党的建设》、《中国石油报》、《中国石化报》、《兰州日报》等报刊及出版物发表文学作品近千篇,其中《我的邻居》、《二次进城》、《老兵新歌》、《憨老万》、《憨老万外传》、《小保姆》、《奔向奥运的脚步》、《厂魂》(组诗)、《佛心》、《住房公积金帮他圆梦》、《金城关遐想》、《读书,让梦相成真》、《小翠的梦想》、《奇迹诞生在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中》、《我家的传家宝》、《大检修》、《生机盎然的装备制造园区》、《读书成就我的人生》、《一个老石油工的情素》、《大熊猫》、《焕发活力的新兰州》、《山沟有梦炼塔圆》 等作品获奖。并出版发行小说集《樱花•杏花及其它》和《李仲清短篇小说集》。

【向“都市头条”选送的文章是西部人文学、1号文化总网最优秀的文章。欢迎您参与,投稿。请关注下面的二维码,您的大作才能登上面向全国发行的《西部人文学》杂志。谢谢。】

[西部人文学编辑部]

[1号文化总网]

本文编辑:紫云烟
